代表热议屠呦呦现象:中国拿诺贝尔奖将成常态

11.03.2016  14:10

  中新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江耘)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曾引发各界热议。

  “说屠呦呦什么都不是,有些偏颇,她是我们国家正儿八经的教授,是体制内的人。”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屠呦呦得诺贝尔奖说明了中国正走向科技强国,屠呦呦在其中是个代表人物。

  “现在院士的评价是以其研究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为主要标准的。”冯长根坦言,屠呦呦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时候,国家还没有评价体系。

  “(现在)很多人急功近利,今年发表几篇(文章),明年申请几个专利,但这个文章发表以后,专利申请以后,究竟(后来)怎么样没人去想。”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丁列明看到了现在科研界的弊端,即晋升、评级更多注重文章数量,并不关注科技成果所产生的的影响、价值和社会效应。

  “我们现在文章很多,专利世界领先了,但很多并没有造福人类。”丁列明直言,这跟评价体系有关系,评价体系不注重科技化。

  “屠呦呦获奖这个事情,给我们非常好的启示。”丁列明说。

  冯长根认为,屠呦呦给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鼓励,对全人类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她是个开头,你不能拿完善的标准来评价她。”

  “宏观上看,这(屠呦呦获奖)也与中国科技发展的迅猛势头离不开,和我们国家正在突飞猛击地走向科技大国有关。”冯长根说,屠呦呦获奖让中国科学家有了信心,尤其是对青少年献身科学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现在中国有很多领域已经赶超世界的水平。”丁列明坦言,中国重视创新、重视人才,也愿意在此投入。

  他预测,将来有大批国际水平的中国科技人才慢慢浮现出来,从屠呦呦开始,中国拿诺贝尔奖将是常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