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呀!”杭州闸弄口街道麦庙社区书记俞波遇到了“难题”。四样东西都在社区放了快一年了:一本房屋所有权证、一本国有土地使用证、一本契证还有一份“立遗嘱”的材料。
是谁把这些如此重要的东西放在了社区?这几本证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87岁老奶奶
执意要把房子给社区
送来这几本证的是社区居民,87岁的孙华英奶奶。去年4月的一天,孙奶奶来社区,聊了没两句,就从袋里掏出这几本证,还有一张写满文字的纸。
让俞波惊讶的是,在文字的最后,奶奶写了这样一句话——“离世后,住房归公。”奶奶说,自己年纪大了,这些年多亏社区照料,就想把现在住着的唯一的这套房子留给社区。然后呢,老人就把这几本证连同这张纸一起塞给了俞波。
那么一瞬间,俞波确实有些不知所措。
“还给老人,老人执意不要,就这么管自己走了。”俞波说,后来社工们又上门好几次,要把这些证件还给老人,可老人家特别“拧”,怎么都不肯收回去。俞波说,可能老人念着社区好吧。
在麦庙社区一共有4位独居老人,孙华英是年纪最大的一位。无儿无女,有哥哥却不在杭州。孙奶奶1999年左右搬到三里亭苑,快20年了,一直一个人住。
正因为这样,孙奶奶也成了社区最花心思照料的人。社工每天都要上门探望,陪老人唠唠嗑,聊聊家常,发现奶奶有需求就及时帮助解决。
比如社工祝东亚,探望孙奶奶的时候就发现老人厨房地上摆了两块砖,砖头中间是凸起于地面的煤气管道。一问之下才知道,奶奶怕自己被管道绊着,所以特意放了两块砖提醒。细心的祝东亚还发现厨房下水管道也有这样的毛病。祝东亚记在心里,回头就去联系了煤气公司和物业公司,请来了工作人员特意把煤气管道和下水管道做了改造,这下地平了,奶奶也不怕绊倒摔跤了。
还有,遇到过年的时候,平日里帮奶奶买菜的阿姨回老家过年了,社工们就主动接过这个任务,谁值班,谁就去买菜给孙奶奶送过来。
也许这些年,这些点点滴滴累积起来的温暖,孙奶奶都记在心里了吧。
老人的想法
法律上能行得通么
昨天,钱报记者和社工们又去探望了孙奶奶,老人家精神挺好,就是最近骨质疏松的毛病又犯了,腿疼走不了路,从过完年到现在就没下过楼。买菜打扫卫生的事儿,奶奶托付给在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的保洁人员。
看到社工们又来探望,老人家特别开心。和老人说起把房子留给社区的事儿,孙奶奶特别认真地说,“你看我就一个人,都靠政府发我退休工资的,社区待我也好啊,我没儿没女,就想以后把房子归公好了。”
孙奶奶居住的这个房子50多平方米,目前的市场价超过150万。
“我们跟奶奶建议,以房养老,如果生活不能自理了,可以把房子卖掉住进养老院去。可老人家坚决不要去养老院。”俞波说。
老人写了“房子归公”,这些文字具备法律效应么?昨天,钱报记者也特意请教了浙江乾衡律师事务所主任、浙江省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会长柯直。
柯主任说,这份纸上写的内容应该是不具有法律效应的,因为奶奶没明确“公”究竟是指谁;另外,这份材料最多能称为“遗赠”(即使是公证处公证过的遗赠协议,办理房产过户时,有些房管部门也会要求出具法院的判决书,因为孙奶奶还有兄弟侄儿侄女这些法定继承人)。
至于奶奶的赡养问题,柯主任建议:“有没有可能社区成立一个专门的养老组织机构,这种养老有别于目前所说的‘社区养老’,由社区出面与孙奶奶的亲属们取得沟通同意后去做一份遗赠扶养协议,机构负责孙奶奶之后的赡养,在奶奶离世后将房子留给机构呢?不过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老奶奶自愿的前提下。”本报记者 王丽 通讯员 俞亮 文/摄
杭州87岁独居老奶奶 要把唯一一套房留给社区 -
杭州11:22 05.04.2018 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