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家庭医生的一天 看了230位病人一上午水都没喝上

07.01.2015  10:30

    昨日,利用午休时间,章亚娣医生到行动不便的刘大伯家中出诊。记者 丁颍鹃 摄

    杭州50余万家庭与医生签约,元旦起正式享受全科医生服务

    据统计,杭州每位全科医生平均需服务600多位签约

    去年10月,杭州开展创新服务“医养护一体化签约”,到去年年底,共有50余万家庭与社区全科医生签约。今年元月1日起,签约的居民开始正式享受“家庭全科医生”服务。

    昨日,钱江晚报记者跟着一位签约医生当班一天。这位医生叫章亚娣,是杭州小营社区梅花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站长。她已经在这个社区做了5年的全科医生,目前有1800多位居民跟她签约,是这个社区医院最多的。据悉,杭州全市约有800多位全科医生,平均每人负责600以上签约居民。

    一天接待230位市民

    80%来配药

    居民签约全科医生,签的是一个小组。比如签约章亚娣,由她与另一位医生和一位护士一起,为居民提供服务。

    新年的第一周,章亚娣格外忙。昨日,她的三人小组一共接待了230多位患者,一直忙到傍晚近6点。而晚上他们又加班,做慢性病管理文档整理。

    7:30,章亚娣穿好白大褂,在全科门诊开始坐诊。此时离开诊还有半小时,诊室门口已有不少老病人等着。章亚娣就提前开始看病人。章亚娣是杭州人,来这里看病的,大多也是讲杭州话的本地居民,杨大伯、王老师,张大妈,每一个进来的病人,章亚娣不用看病历本,他们的名字都叫得出来。

    8:30,8张输液椅全部坐满,当天唯一当班的护士沈丽,忙前忙后,她只有23岁,却已是老资格的护士了。

    昨天杭州降温,一整天都下着小雨,但病人却不见少,一波接着一波。居民穿着居家服,提着菜就过来了,配了药就回去了;要挂盐水的,看看人多,又折回去了,说等下午空些再过来。78岁的儿子带着102岁的母亲来打针,一群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一起感叹“老奶奶身体真好!

    记者统计了一下,在章亚娣接诊的病人中,80%是来配药的,只有20%来看病。问原因,居民们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配药退休人员自负比例是8%,在职人员是13%,远远低于大医院,所以愿意到这里来配药。

    临近午饭时间,章亚娣带上听诊器,给住在附近的杨大妈去量血压。杨大妈有帕金森,需要服用一种叫泰舒达的药,这种药不在社区用药目录内,从杨大妈家回来,她就打电话问中心药房,能不能帮忙进货。很遗憾,对方告诉她社区医院没有权利进这个药。

    一上午章亚娣连喝口水的机会都没有。

    中午出诊2户人家

    老年居民最多

    中午从杨大妈家中回来,章亚娣花了20分钟吃了饭,匆匆打扫一下卫生,清点药房库存,动作十分麻利。

    趁下午1点半上班前,她又赶去2户居民家中出诊。“这样的出诊,我们叫饭后散步。”只有出诊的路上,记者才能找到时间跟她聊几句。

    梅花碑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辖的小区,是个老小区,常驻居民80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400多位,90岁以上104个,80岁以上544个。章亚娣告诉记者,在这些老人中,每个月需要固定提供2次上门服务的就有56人,这次出诊的刘大伯,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80岁的刘大伯,因为行动不便,章亚娣每次出诊都要跑2趟,一趟检查身体,开药,第二趟专门去送药。章亚娣是副主任医师,按照收费标准,出诊一次收费60元,这个费用是自费的,她怕病人负担大,都按1次收费。

    下午1:45,章亚娣回到诊室,又有4、5个病人在等着了。原以为下雨天病人会少些,结果忙到了5点多,才又抽空给刘大伯去送药。

    章亚娣的诊室里,挂着一面锦旗,是她来梅花碑站点工作后收到的第一面锦旗。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得了肺炎,出门到大医院不方便,章亚娣几次上门,后来老太太痊愈,老伴送来一面锦旗表示感谢。

    在诊室外的公共区域,还挂着4面锦旗,也都是过去两年,病人送给她和站点工作人员的。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丁颍鹃 通讯员 詹雅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