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豪妈妈有了新工作 他也可以多睡一会儿了
爱心汇集成的暖流正在帮小豪一家渡过难关
《每天的上学路都是黑的 10岁的孩子却点亮了这么多人的心》后续
以后小豪和妈妈可以多睡一会儿,然后一起到学校。 记者 杨子健 摄
小豪在教室里。 实习生 廉笑尘 摄
前天,本报报道了《每天的上学路都是黑的 10岁的孩子却点亮了这么多人的心》,再次引起反响。家住余杭区的小豪,读书却在拱墅区,凌晨4点多就要起床赶公交车,每天路上来回要花3个小时,小豪希望能转学到家附近的学校,但由于户口不在余杭,转学并不容易。目前,小豪的妈妈正在办理迁移户口的手续(详情请见本报2月24日11版)。新闻见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尽管小豪妈妈张小然已经明确不接收捐款捐物,但是,记者还是接到了来自山东、湖南、辽宁等全国各地的热心市民和公益组织打来的热线电话,希望能资助小豪一家,这些都被张小然委婉拒绝。
杭州更是爱心涌动,家住余杭临平的小豪同学家长说可以每天接送小豪上下学,还有市民说可以让孩子住到他家去,还有不少市民直接到学校来看望孩子……相信这些温暖而美好的正能量都将成为激励小豪成长的一盏灯塔。
大家最关心的小豪转学的问题,有望在3个月后实现。因为按照余杭区的政策,小豪要在余杭落户。目前,小豪的妈妈正在办理房产证、迁户口等手续。小豪如今的辛苦,会是一种“短痛”,也会是磨砺他吃苦耐劳的一笔精神财富。
小豪妈妈现在打工的餐馆是每天6点半上班,换工作是当务之急。在和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商量后,校方答应在小豪未能转学的情况下,安排张小然到学校来做卫生保洁工作,2500元钱一个月,提供免费的早餐和午餐,这样妈妈张小然只要每天在7点40分之前到校就可以了,小豪可以和妈妈同进同出,不用每天4点多就起床赶公交车了。
为什么我们拒绝了央视的采访要求
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校长 张敏
小豪的故事经报道后,我们和杭报记者、孩子妈妈沟通商量后,慎重决定拒绝所有的捐款捐物,也谢绝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媒体提出的采访要求。
很多人在问,这个家庭这么困难,为什么不接受资助?确实,这个家突遭不幸,但生活还是能够勉强维持,孩子的妈妈也购买了基本的社保,父亲生前也为母子四人留下了一套商品房,无需一笔大额资金来渡过难关。这个社会,比这个家庭更难的还有很多。
而且孩子妈妈从一开始态度就很坚决:我们不要钱,如果有人捐钱,也把它捐给更需要的人。这让我们深感欣慰!
一旦接受了捐款捐物,短时间获得大量的资金,就会无情地把这原本就不幸的家庭再一次推向风口浪尖,让他们承受不该承受的精神之苦。
也有人质疑,孩子转学这么难,为什么媒体一报道、舆论一关注,教育部门就可以马上解决呢?是不是对更多人的不公平?
要明确的是孩子转学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定。教育部门没有被舆论绑架,而是在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在帮助这个家庭按照政策补办手续,比如房产证、户口等,会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帮助解决。
也有人说,孩子妈妈为什么不把余杭房子卖了,在孩子学校附近租房子,同时供养女儿念完大学。
不是没有道理,这个问题也和孩子的妈妈探讨过。妈妈的理由是,孩子父亲生前就留下这样一套房,刚刚装修好,租出去对不起死去的丈夫和孩子,而且郊区租不上价。孩子学校在市区,附近的租金又很贵。
想想一个近五十岁的没有文化的妇女,确实没有这样的能力去折腾。我们没有经历过生活艰辛的人,无法体会那种不易。
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吧,不对别人指指点点,这是最基本的尊重。
长久的幸福还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去争取,生活中的磨砺未必都是坏事,对这个10岁的男孩小豪来说,这份苦算作是人生的礼物吧。我们帮助他,只是希望不要让一个孩子去承受他不该承受的艰辛而已!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汪玲 实习生 廉笑尘 编辑:余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