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15%、初中20%的课可自主选择
3月30日,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将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为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为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我省要求小学阶段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15%左右,初中为20%左右。今年预计试点学校达2500所,明年实现小学初中全覆盖。为什么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具体怎么改?是否会带动教学评价改革?记者采访了有关方面负责人。小学15%、初中20%的课可自主选择轻松学习 快乐成长
变补短为扬长
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校长屠园中发现,自从课程设置改革后,学生家长不像以前那样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行为养成,孩子们也能快乐成长。
问: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存在哪些问题?
教育厅副厅长韩平:教育改革要回到“为人的发展打好基础”的原点上来,以前我们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上是“补短”教育,现在要变成“扬长”教育,实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
省教研室副主任滕春友:我们调研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统筹不够,课程衔接不够,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部分学科的内容存在重复交叉。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强调学科本位,统一学习的内容过多,缺少选择性。比如,有关“时钟”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实践等多个学科里都有重复涉及。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也不够,课程往往强调共同基础过多,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比较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自主权不够,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过于统一。教育评价和管理不够合理,统考、统测次数过多,比如,简单以考试成绩给学校、教师、学生排队。
课时不得挪用
杭州采荷三小给学生建立了成长电子档案库,推广过程性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以纸笔考试为主,过分注重分数。”采荷三小校长黄升昊说,“我们希望挖掘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关注对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问: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具体有哪些新要求?
省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小学阶段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15%左右,初中为20%左右。深化改革后,学校要尽可能开发多种类型的拓展性课程,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知识拓展类、体艺特长类、实践活动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占比不得超过30%。课程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小学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每学年不少于10天。
今后不同学校可以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安排表,但同时设立了两条底线:不得增加周总课时和周教学总时间,不得“挪用”音体美、品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王婷 通讯员 程振伟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