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一:一本不被看好的文化书被推向高潮

28.12.2014  11:10

  布罗茨基(右)与《小于一

   浙江在线12月28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郑琳)最近一个月,曹洁的微信朋友圈被美籍俄国诗人布罗茨基的《小于一》刷屏。

  知识界的朋友们纷纷在自发推荐这本期待了20年的译作,写长评短评;而众多主流媒体做的各种年度图书榜单上,这本书也榜上有名,每种榜单都在微信里指数级蔓延。微博上也一样热闹。新锐作家蒋方舟写了短短的两句话:“力荐。布罗茨基是我最爱的诗人,没有之一……”一下就被点了上千个赞,转发600次。新浪读书官微推的11月好书总榜,《小于一》排在了第一。

  作为《小于一》的策划者,曹洁非常欣喜。同时,还有一点意外。

  “一个诺奖获得者写的文学评论,原本以为属于小众精英读物,想不到出版2个月就有变成畅销书的趋势。浙江文艺出版社上一次那么畅销的书是《后宫甄嬛传》。”曹洁感慨,“看来,时代真的变了吧。

  即便是文青们也没想到,这颗原本应该“小众”的石子,最后引发了蝴蝶效应。

  萧耳从曹洁的手里拿过刚出炉的新书,读了一晚上就兴冲冲在朋友圈写了感悟:“子夜回家,读几页《小于一》,午夜与冷静又激烈的布罗茨基静静对谈一会,不贪多,却特别感同身受一般。他对那个国家的铁灰色的敏感处,也是我们的。

  她把书推荐给了毕飞宇、格非、胡志毅、黄咏梅等文化圈的众多朋友,而后她的朋友也加入自发推荐的大营。在豆瓣读书小组中颇有号召力的书评人苏七七这样写道:“诗人与他的回忆隔着空间,隔着时间,隔着语言,但一切如此之新。这是生于1940年的他,写于1976年的回忆。连疏离感都如此之新,于是,我们也重新面对了那段类似的过往。哦,原本我们也并没有走得太远。

  曹洁和她的朋友夏烈等把书寄给了大约100位作家,拿到书者无一例外地成为搅动更大涟漪的自发宣传者。毛尖说:“我要推送《小于一》到我们学院的平台,的确非常好!”张悦然说:“我要写一个文学类综述,再重点推荐《小于一》。

  广州方所书店的营业员,在拿到《小于一》的第一时间就激动地给浙江文艺社打电话:“学中文的人没有不知道布罗茨基的!能不能多进货?

  就这样,首印只有4000册的《小于一》,在两个月内连续加印3次。这股势头当然也引起了主流媒体的注意。在新京报、南都、新浪、腾讯等各家媒体的图书榜上,《小于一》节节攀升。更多从来不知道布罗茨基的人,被卷了进来。

  《小于一》的忠实读者其实已经期待了20年。浙江大学教授许志强回忆,布罗茨基第一次被引进中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但当时只是零碎的译文,也没有版权引进。

  “布罗茨基作为一个俄国人诺奖得主,他在《小于一》中那些自述生平的文章,容易引起中国知识分子广泛的共鸣。而那些文学评论,评论对象也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许志强如数家珍。

  这种等待的焦灼,对于译者也一样。翻译家、诗人黄灿然先生,把这本书放在案头反复咀嚼已经20多年。当浙江文艺出版社在2010年拿到该书的授权,黄灿然欣然接受翻译重任,一翻就是3年。

  “3年里我们没有催过他稿子,黄先生说不能催。”曹洁说,“他自我要求极高,翻译了三四遍,不停校对。我们改动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都需要经过他认可。

  《小于一》,一本不被看好的文化书就这样在2014的阅读空气中荡起一圈圈涟漪,直至被推向一本书的高潮。这一起意外事件,让读书人和做书人欣喜,却也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