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以德育导师制替代班主任制度切实转变育人模式取得好成效
一、实行“1+X”团队模式,实现育人模式由“单一育人”向“全员育人”转变。每个班级组建导师团队,由一名首席导师和若干名导师组成,首席导师一般由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导师一般由1~3名任课教师担任。依据自愿原则,发动教师递交担任导师申请,通过资格审核,根据教师年龄结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情况合理选配导师团队,形成“以老带新、强弱搭配、合理分工”的导师团队。由首席导师统筹协调,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导师分别与若干名学生进行结对,开展全程服务指导。如古林职高,全校有学生1500人,班级37个,未实行导师制前,班主任37人,班主任学生比是1:40;实行导师制后,首席导师37人,增添导师90人,导师学生比增加到1:12。东南小学有学生1200名,30个班级,未实行导师制前,有30个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比例1:40。实行导师制后,首席导师30名,另外又增添35名导师,导师与学生比为1:18.5。以导师团队制取代传统班主任工作制,改变传统班主任“一肩挑”工作模式,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导师,每个学生都有导师,引导各学科教师加强育人工作研究,推进德育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课程化建设。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与教师特别是普通任课教师交流交心机会不多,导师制让学生与普通任课教师构建起平等交流、感情交融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明确五方面岗位职责,实现育人工作由“管理教育”向“服务指导”转变。明确导师五方面的岗位职责:一是思想引导,动态掌握受导学生的个性特征、道德品质、思想状况等,通过平等接触、启发鼓励、创设情景等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心理疏导,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指导,保持学生身心健康;三是生活指导,指导学生科学安排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学会过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四是学习辅导,认真分析受导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五是特长诱导,发现并培养学生多元化特长,指导高中年级学生结合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开展初步职业规划。五方面岗位职责,促使教师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品行发展、行为养成及职业生涯等规划,关心学生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对受导学生的表现进行跟踪指导,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导航。
三、建立六项工作制度,实现教师成长由“侧重专业”向“育人能手”转变。为保障导师制实施,建立健全六项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导师每周记录受导学生表现并进行分析对照;二是建立谈心交流制度,导师每半月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受导学生以成长周记形式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三是建立家访联络制度,每学期对受导学生进行一次家访,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四是建立导师团队活动制度,导师团队每半月召开一次团队活动,分享交流学生德育工作经验,探讨解决困难和问题;五是建立培训制度,每学期组织两次学生德育相关课程的学习培训;六是建立考核制度,对导师工作进行绩效评价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这些制度让普通任课教师更快走上育人岗位,快速成长为教书育人的“多面手”。
四、提高物质待遇水平,实现工作心态由“任务性”向“主动性”转变。传统的班主任模式下,班主任工作事务多、任务重、压力大,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一肩挑”,疲于应付,导致产生与家长交流不多,对学生关注不深的情况,弱化了班主任的育人功能,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师不愿当班主任的现象。实施导师制后,教师的工作量和工资待遇发生了调整。以小学段中级职称教师为例,每月实发收入7600元,首席导师享受原班主任全额津贴,每月400~780元不等,工作量则下降。导师享受每月200~390元津贴,月收入比原先提升5%左右。首席导师按实际工作时间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导师按实际工作时间折半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组织开展导师制工作先进学校和名导师评选,对工作出色、成效显著的学校和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对担任导师的教师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级晋升中予以适当倾斜。“一增一减”,有效实现工作任务和收入待遇的有序调整,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