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发现绿色富硒耕地5244万亩
6月25日,第25个全国土地日当天,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土地质量地质调查现场会议在浙江嘉兴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会上发布《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
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共完成土地地球化学调查面积150.7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调查13.86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8%。在已完成调查的区域范围内,无污染耕地12.7亿亩,占全部调查耕地面积的92%,主要分布在苏浙沪区、东北区、京津冀鲁区、西北区、晋豫区和青藏区等地,其中京津冀鲁区和晋豫区无污染耕地面积占区域全部调查耕地面积的99%以上。本次新发现绿色富硒耕地资源5244万亩,主要分布在闽粤琼区、西南区、湘鄂皖赣区、苏浙沪区、晋豫区及西北区等地。调查表明,富硒耕地资源主要受硫化物矿床、黑色岩系、煤系地层等地质体和特定的土壤类型控制,土壤中硒元素来源稳定,有利于长期开发利用。此外,山西、辽宁、福建、天津、青海等地还发现了一批富硼、钼、锌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特色耕地资源。
报告对耕地污染问题进行数据公开和原因分析,并针对我国耕地特点和复杂成因提出合理化建议。报告建议,应利用全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成果信息,加大成果的转化利用,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基础作用。对目前无污染耕地要实施严格保护政策,积极预防和控制工农业生产活动对耕地可能造成的污染影响。对富硒耕地要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强化数量和质量动态监控管理。对重金属中-重度污染或超标耕地,建议区别情况对其采取修复治理,调整种植结构或土地用途,开展成因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估,实行分区、分类、分级管理。对土地有机质及酸碱度变化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对北方耕地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加大水土流失调查与整治力度,管控有可能形成污染源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并降低人类活动影响。
中国地调局在报告中称,下一步,应继续加快构建中央、地方联动机制,系统开展重点地区的大比例尺调查,建立国家土地地球化学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持续更新土地地球化学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