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文体设施越来越多 民生“大礼包”触手可及
文化、娱乐、健身……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活需求,近年来,我区通过民生实事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体设施覆盖率,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文化礼堂:村口的文化地标
如今,走进余杭很多村,都能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里面不仅有演出场地,也系统展示了地域文化,通过文化礼堂的持续建设,不仅群众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传统文化也得以有效传承,一座座“文化地标”正拔地而起。
2013年5月开始,我区在以往“文化村”“文明村”等创建的基础上,与美丽乡村建设、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相结合,作为重大民生实事项目统筹推进文化礼堂建设。
截至目前,我区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02个,覆盖率57%。这些建在村民们家门口的礼堂,为农村文化建设和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区文化馆的演员们感受很深:“一年四季送演出下基层,总会遇到天气不理想的时候,以往经常在露天搭台演出,天气不好不仅影响演出效果,也给观众造成了不便。现在很多演出搬到了文化礼堂进行,环境得到了很大提升,演出效果也更有保障了。”
去年,针对地域较广的行政村,我区又专门推出举措鼓励开展文化礼堂分堂建设,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有了文化礼堂这个平台,各种涉农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根据各地的不同需求,建立菜单式、点对点式的配送平台,以灵活便捷的方式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送课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学院开展市民素质大讲堂、区文广新局农村公益电影、各类文化活动和非遗展示、“美丽洲”故事会进农村文化礼堂、区卫计局“医路公益义诊、健康讲师团进农村文化礼堂”、区文联送书画、故事、戏曲、舞蹈、音乐、摄影进农村文化礼堂、区科协“科普进农村文化礼堂”、区关工委“快乐假日学校进农村文化礼堂”……基层各类文化活动前所未有的丰富。同时,各地积极组织开展好家风、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和金婚礼、成人礼、牡丹花卉、舞龙等各类民俗礼仪活动,“送文化”和“种文化”在文化礼堂有机结合。去年,塘栖原创民间舞蹈《枇杷鼓》获得亚洲舞蹈艺术节舞蹈大赛团体金奖,实现了从乡村舞台到国际舞台的跃升。
健身苑点:全民“健身房”
进入冬季,气温持续走低,很多人都减少了在外逗留的时间,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市民仍坚持走出家门,到健身苑点开展户外锻炼。临平新颜社区的李大妈就是其中一员,去年社区里建了新的健身点,只要天气晴好,她就天天跑去活动筋骨:“年轻人流行去健身房办卡,我们这个健身房是免费的!”
健身苑点建设已连续多年被列入民生实事工程,目前全区累计建设健身苑点1497个,其中,2017年新建131个。特别是近年来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行动,做好拆后利用文章,把原本垃圾遍地、违法建筑横生的区域,打造成健身苑点,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满足了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比如拆违工作力度很大的乔司街道,结合拆后环境提升配套工程建设,在区文广新局(体育局)的支持下,去年在和睦桥、葛家车、方桥等村建设了健身苑点,让周边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健身苑点很受群众欢迎,但是以前找场地比较麻烦,现在布点拆后利用土地,可谓一举两得。”区文广新局(体育局)体育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外,郊野公园、旧厂房、仓库、城乡空地等场所,都被整合利用起来,让老百姓可以就近就便参加锻炼,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
来源:余杭晨报 作者:记者 胡彦斐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