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险新规实施前最后一搏 高现价保险产品迎最后的疯狂

23.02.2016  08:57

自一个月前保监会召开高现价产品监管规定修订座谈会后,保险高现价产品危如累卵。一旦新规实施,很多短期理财型保险产品将面临下架,险企正在抓住最后的机会揽得保费。数据显示,1月国内保险行业借助银保渠道销售保费逾3500亿元,创下了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

对此,某险企银保渠道负责人表示,年初正是险企冲刺“开门红”之际,再加上高现价产品即将面临叫停,因而各家险企都在拼命抓住最后的机会加快销售。与此同时,银行利率走低,也让投资者更加青睐银保理财型保险。

保险高现价产品银保渠道大卖

保监会1月20日召开高现价产品监管规定修订座谈会,拟就高现价产品监管规则进行修订。监管部门或将要求险企不得开发新的3年以内存续期产品,自通知下发起不得销售1年期以内的产品。

这样一来,去年发展迅猛的万能险等高现金价值产品,将面临更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杭城一家大型险企销售部门负责人认为,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将是过去一年里靠高现价产品迅速扩张规模的中小险企;而那些靠卖保险举牌的险企也要小心了。

追求规模效应的险企,正在进行最后一搏。保险业同业交流数据显示,1月银保渠道实现新单规模保费收入3519亿元,与上一年同期相比的2658亿元增长32.4%;与去年12月的670亿元相比,增长更是超过4倍,达到了425%。这一新单规模保费收入创下了自2006年该项数据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具体来看,在计的50家寿险公司中,有38家今年1月银保新单规模保费较去年12月增长超一倍,其中包括国寿、平安、新华、人保、阳光、民生、太平、中英、德华安顾等在内的15家险企环比增长更是达到10倍有余。

银保理财型保险暗藏风险

所谓高现金价值产品,是指第二保单年度末保单现金价值与累计生存保险金之和超过累计所缴保费,且预期该产品60%以上的保单存续时间不满3年的产品。由于高现金价值产品发售数量大、周期短,能够在较快时间内帮助险企聚拢资金,不少中小险企以此作为本金进行市场投资赚取利润,再将部分盈利返还给客户,赚得差价。

这些高现价产品,过去一年发展迅猛,被投资者看作是 “披着保险外衣”的理财产品,比如市面上热销的万能险、投连险都属于这一类产品。

而同业数据显示,1月银保期缴保费仅为75亿元,也就意味着在3500亿元的保费中绝大多数为趸缴型产品,这些产品多为理财功能较强的产品,不少产品期限为1-3年。

业界普遍认为,高现金价值保险产品虽然存在高返还、保险期限短等优点,但也容易引发退保风险。一旦险企投资业绩不如预期或是投资市场发生震荡,险企不能如约返还用户投资收益,公司现金流必会产生较大压力。

有专家指出,一次性缴纳保费,表面上看保险公司的市场规模很大,其实那只是一种“虚胖”,导致险企业务发展更加不稳定,况且一次性收取保费增加了投资压力。

此外,在银保理财型保险繁荣的背后,还隐藏着误导的风险。在利率不断下行之际,保险公司正在借助银保渠道抢食市场,为此,17日保监会紧急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要提防被误导,以免“存单”变为“保单”。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方薇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