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官方民间共推数百年原生态民歌重现“传奇”

03.08.2017  16:22

  7月30日,在革命老区山西省左权县石匣乡红都村,一场太行民歌会吸引了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青山环绕间,或嘹亮或婉转的原生态民歌几乎引起了现场数千名观众集体大合唱,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老区人民几乎没有不会唱民歌的。”8月2日,在回想起那天的场景时,左权县文化局原局长王建军异常激动。尽管已经退休,但这个为左权原生态民歌推广与传承努力近十年的老文化工作者,提及整个历程还是一番感慨。

  作为太行山区原生态民歌的代表,左权民歌的发展历程可谓“传奇”。据官方考证,早在宋元时期左权民歌就被广泛传唱,成为当地民众劳作休闲时的娱乐方式。至明清时期,民歌更贴近生活,至今仍有当年流传下来的曲目保留。

  抗日战争时期,左权民歌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随着八路军前敌总指挥部进驻左权县,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一起发掘整理,创作了一大批以团结抗日为主题的新民歌,在太行山区广为流传。此间,著名的左权盲人宣传队以民歌为“武器”,拄着拐杖行走在太行山的沟壑里,一方面宣传抗日,一方面探听情报。

  “在那个烽火年代,先辈们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左权民歌也在那时候得到了更好的推广和升华。”左权盲人宣传队当代队长刘红权说。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那些曾在乡间山野飘荡的原生态民歌小调也难免日渐萎缩的境遇。刘红权坦言,当时的左权民歌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缺少“新鲜血液”补充而后继乏人,二是电子乐器加入和普通话唱腔使民歌失去“原汁原味”。

  2002年,从山西左权走出的“放羊倌”石占明凭借原生态唱腔在中国民歌界技惊四座,此后一炮而红,被人称为“民歌王”。社会各界通过他也开始关注到左权民歌。

  紧随其后,拥有80年传奇历史的左权盲人宣传队也受到外界关注。这些常年行走在太行山区以卖唱为生的“没眼人”,通过一代一代口口相传,掌握着当地最具乡土气息的原生态音乐。

  “随着这些名人的宣传效应,左权县也开始受到更大关注,我们认识到左权民歌的巨大魅力。”王建军说。

  2006年,“左权开花调”被中国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方开始采取措施对左权民歌开展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

  据介绍,目前,左权县政府已成立左权民歌小花戏研究会,并组织老一代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整理挖掘左权民歌。同时,与中国音乐学院合作联合推动民歌发展,并以民歌为中心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

  如今,以石占明和刘红权为代表的民歌艺术家们正在利用自身影响力,不断推广和普及左权民歌。同时,官方亦出台措施并拿出财政资金,将民歌发展推向一个顶峰。为解决传承问题,刘红权已开始在特教学校面对盲人群体开办“民间音乐传习所”,而官方则将民歌学习推广进当地中小学校,这在中国尚属首例。

  “左权县不仅有宝贵的红色文化,也有丰富的民歌音乐元素。在多方努力下,传唱数百年的原生态民歌小调会继续在太行山区流传下去。”王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