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民宗局搭建跨界合作平台 实施民族村“精准帮扶”

10.08.2017  17:32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民族乡村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杭州市的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村容村貌、村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13年19个民族村全部通过省“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考评验收。但与此同时,这些民族村与其他地区优秀民族村、以及周边汉族村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如何在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制度保障等方面帮助民族乡村补齐发展短板,是目前杭州市民族工作必须正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在杭州市民宗局的牵线搭桥下,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孙彰道总干事、徐军副总干事与民族乡村负责人面对面座谈,展开了一次宗教与民族的跨界交流。座谈会上,孙总干事介绍了基督教青年会的理念、定位和职责,民族乡村负责人则介绍了各村的相关情况及存在的困难。经过近两个小时的互相交流后,双方就建德高桥村留守儿童缺授课老师、建德双泉村药材种植遇瓶颈、临安铜山村两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学费贷款申请难以及临安逸逸村缺民族舞蹈老师等4个问题达成帮助意向,真正做到了“精准帮扶”。

其实这并不是杭州市民宗局第一次开展跨界合作帮扶活动,早在2014年,市民宗局就在全市范围内挑选了热心民族事业的19个社区与19个少数民族村结对帮扶,要求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交流与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共同进步。通过三年的跨界合作,19个社区对民族乡村有了全新的认识,而19个民族村则积极借助社区的优势特点,挖掘自身发展潜力。下城区东新街道新颜苑社区与富阳区新登镇双江村合作的“民族乡村农产品进社区销售点”就是最典型的合作产物。

逐梦美丽中国,杭州砥砺先行;逐梦美丽杭州,民族乡村铿锵奋进。相信通过各方的不懈努力,我市积淀着历史文化与民族元素的1个民族乡、19个民族村,定会像20颗璀璨的明珠在杭州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