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曾宓年年开书法展 不为书法胜似书法

11.10.2017  14:15

  每年金秋十月,画家曾宓先生都会有一个原创书法展与观众见面,至今已有10年10个大展。10月10日,由浙江省联主办、浙江省美协、浙江画院、恒庐美术馆、三放轩承办的“不足览——曾宓丁酉年书法作品展”在杭州恒庐美术馆开展。

  漫步展厅,细细品位,这72件书法新作里,有小不盈尺的信笺,有四尺对联,更有八尺整张的行书大篇。很难想象一位老者,在两米多长的宣纸上挥汗书写的样子,这不仅是创作,更是一种生命力的爆发。

  “别人眼里的轻而易举,其实都是体力和心血的巨大输出。”女儿曾莹透露,早春时分,父亲腰腿疼痛,几乎无法行走,更不用说提笔写字了。及至酷暑,父亲身体刚好一些,就在连续40多度的高温天里不停创作,终于赶在9月初完成。巨大的体力透支之后,父亲开始发烧,退烧后又莫名其妙地连续打嗝,整夜无法安睡。

  没有开幕式,展名很谦虚——不足览。这样的呈现,与其说是展览,不如说是一个约定,一个在桂子飘香的最好季节里,与朋友们的一个约定。赏花、喝茶、看看字。聊天、问候、提意见。

  “八月的最后一天,应邀在曾宓先生的画室里,拜读了他近期创作的一批准备在金秋十月办展的书法作品。”画家张华胜说,他自取展为名“不足览”,并署副题:“一位八十六叟的真言”。手稿是写在一帧散落的古旧书皮上的,这书皮当是清代之物,褪色的靛蓝和淡淡的墨痕交织出古今文化演进的时空。“”与“”两个字的大意应该是差不多的,但细细品味,则妙在其中:“”是眼见为实,是视觉感受的开始;“”则是有比较,一览众山小、优劣揽胜的评判纠葛。

  由此可见,曾先生的这次看与览之别的展览理念当是明了的:这是一次与人分享书法美的作品共赏展示,仅此而已,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谦逊自觉;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独立思考,一种不屑与人论争的矜持和任性——书法之美,赏心悦目可也。品读曾先生的“不足览”,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位八十六叟的真言。其中有一幅《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的作品,这是一种了悟的大道至简的潇洒。曾先生的书法语言是丰富的、真诚的,具有自我特立独行的强烈个性。

  他,以厚重或淡约的笔线书写;团块结构或疏朗简约的字形来结体,清癯或泅晕的墨韵、布局奇巧的章法、书法与印章互补的现代构成,这里的许多法道都是曾先生书法的独到之处。

  他,趣味是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高度,“不足览”除了对书体、字型的融通变化和大、小字体的多种使用,还选择了对丰富的书写载体的巧妙运用,这无疑又增加了书法融汇载体肌理效果的趣味感和形式美。

  他,精选了应手的生熟宣纸、包皮纸、乾隆贡宣古纸、日本和纸、旧书皮、老锦帛、金石拓片……可谓洋洋大观,趣味盎然。如果说书为心声,这便是作者的一种关不住的至美的激情宣泄和才情横溢。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潘尼贝克用实验证明,书写能有效地改善人们的情绪和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甚至能治疗某些疾病。暂且不论疗效如何,至少这种愉悦是对健康的一种暗示。书法的书写过程是轻松愉悦的,是一种情绪的释放、情感的抒发、学养的修为,也是对生命的给养。

  书法是语言的图式表达,如若说书写有法,那么这个法就是极其个性化的个人艺术造诣所得的我法——没有一个摹本是可以完全重复的,有的只是书写者自身的学识、修养、品位、情趣和情感的图式自我表达。

  《继承莫泥古 创新可离谱》是曾先生另一幅或许会引起争议的作品,“莫泥古”“可离谱”也就是本次展览“不足览”的鲜明注脚。书写是一件惬意的行为,有道则法在,这是一种“不为书法”的恣意。

  书法不足览,深情实可佩。愿曾先生身体健康,艺术长青!

  【浙江新闻+】

  艺术家名片

  曾宓,号三石楼主,193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市。中学时期,师从吴启瑶教授学习水彩画。1957年考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得潘天寿、顾坤伯等名师亲授。1958年作品参加莫斯科画展。1962年毕业于中国画系山水科。1985年调入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师。现为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曾宓开始探索创新,撷黄宾虹、林风眠等数家之长,讷于言而深于思,所观、所感、所悟皆成画,逐渐融为今日之风格。其作品既注重中国画笔墨情趣和意境的呈现,又强化了画面的形式构成,凸显着现代意味;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又不游离人世间的脉脉温情;在具象与抽象、出世与入世之间,体味艺术的境界乃至人生的况味。

  曾宓,一个顽童,一个真人,一个安静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