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柏松笔下的动物传神达意——绘花鸟情趣 传乡土情怀

17.02.2017  12:35

  宋柏松,195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现任江南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国际性美术展并获奖。

  一岁一瑞兽,是每一个中国人天赐的吉祥之物。每个农历新年到来之际,杭州五洲文化中心都会推出相应的生肖展览。这不,近期举办的“起舞·金鸡迎春——2017宋柏松丁酉年国画新作展”便带给观众惊喜——以写实的风格绘就的50余幅有关鸡的清逸笔墨,将鸡族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和“”谐音,寓意吉祥。宋柏松说,鸡不仅外观好看,而且很有内涵,鸡有五德:头戴冠,文也;足长距,武也;见食相呼,仁也;见敌相斗,勇也;司晨不息,信也。正因为对鸡的这种由衷喜爱,在精心的构图、生动的造型中,他力求营造出浓浓的生活情趣和意境气韵。

  漫步展厅,观众们从《顾子慈母》《殷情》《惊喜之间》《得失之争》《母爱》中发现,公鸡母鸡依偎觅食的情爱之状,母鸡展翅护雏的爱子之态,鸡仔间为一只虫子争抢不让的天真之趣,公鸡发现飞虫瞬间出击的机敏表情,无不惟妙惟肖,情趣盎然。面对这些画面,观者往往不知不觉中被拨动心弦,或会心一笑,或啧啧称道。画家进入如此创作境界,除了天赋悟性,更是生活的厚积薄发。

  这一切,皆缘于宋柏松长年的农村生活,对猫狗鸡鸭这些寻常家禽司空见惯。但于画家而言,对熟悉的描绘对象的观察体悟也要细致到不同寻常。就在不久前,他正忙于创作鸡画,友人来电话告诉他,要送一只本鸡,并替他杀白洗净,下锅即可。宋柏松一听忙说刀下留情,要送就将活鸡送来。友人遵嘱,送来了一只毛色光鲜、气宇轩昂的大公鸡。宋柏松如迎贵客,仔细观察,松缚后走动之状、啄食之态,乃至鸡爪走动时收拢落地时展开等细节,亦察之不放。待成竹在胸,他才将这只大公鸡画上宣纸,配以一坛老酒和红包、果蔬等年货为背景,成了一幅《欢欢喜喜过大年》的佳构。画家长年对绘写对象的观察和积累,将其各种形神情状一一悟记,了然于胸,及至临案,便信手拈来,落笔成趣。

  宋柏松回忆说,他3岁时便跟随父母来到杭州。小时候,父母白天工作,未到适学年龄的他一个人在家无事可做,便常拿红砖、木炭在地上墙上涂涂写写,也会照着床单、被褥上的绣花形状临摹。当时家里几乎被画得没有一块“干净”的地方,父亲便把他能用上的那些红砖、木炭等“绘画工具”一一没收,可最终还是没能阻止他到处涂鸦。“没有了红砖和木炭,我就把墙上的石灰抠下来当画笔,在深色家具和门墙上照画不误。父亲觉得实在没法阻挡我的调皮劲,后来干脆给了我笔墨,嘱咐我要在纸上认真画。”后来父亲又尝试着让他临摹画作,从未真正学过画画的他,也画得像模像样。从此,善于刻字绘画的父亲,自然成了宋柏松的第一任老师。

  墨分五色,色分七彩。多年来,宋柏松对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视觉和表现语言持之探索,收获不浅。展品中那几只用纯白粉画就的鸡仔,洁白无瑕,质感茸茸,煞是可爱。白粉通常被画家用于工笔画中的勾填,写意画中大面积地使用白粉甚为少见。“原因是白色块面使作品易生粉脂气,我苦心研究撞粉之法,逐步悟得其奥。”宋柏松以色墨撞粉手法将淡淡的墨彩藏于笔根,再用笔尖笔肚添白粉落纸而写,落笔造型时,巧用笔根上的淡墨浅彩,分割出鸡身的骨架脉络、毛翅间的明暗之别,如此即画出了鸡体丰富的肌理和质感,又在视觉上给人以洁白无瑕的效果。

  宋柏松不仅是一位很有天赋和灵气的画家,又是一个一直接地气成长起来的画家。长年丰富多彩的生活,使他在传统笔墨中融进了大量对大自然之造化和社会生活的感悟,注入了丰富的乡土情怀和审美观念。所以他笔下这些深接地气的作品,质朴真实又雅俗共赏,富有生命力。易赏易懂的作品总是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这一次我就琢磨着,既然是金鸡迎春,当然少不了鸡的主题。”宋柏松考虑了许久,创作了《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眠》山水四条屏。仔细看,每幅画中的庭院里,春天的鸡玩闹欢悦,夏天的鸡成双入对,秋天的鸡四处觅食,冬天的鸡白首呆立,令观者大获意趣,称赞不已。

  其实,热衷画小动物的宋柏松,也是一位出色的山水画家,以其独具氤氲诗意的山水画为人们称道。他独创江南山水朦胧意境的“杂木皴”,自成一派表现江南山水朦胧意境。8位著名画家合作、由他主创的山水画长卷新《富春山居图》,曾在联合国总部展出。

  一生主张用艺术表达时代精神的宋柏松,常年奔走在名山大川之间,搜尽奇峰,陶冶性情,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养分。读他的山水画作,人们能感受到那份“即景会心,随物婉转”的优游自信。他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审美追求一并融入水墨世界,于清谷幽泉中令观者感受到那份清新和远离尘嚣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