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产业脱颖而出 “小”经济活力迸发
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安徽省化压力为动力,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新”产业脱颖而出,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小”经济活力迸发,推动全省经济主要指标增幅保持全国靠前、中部领先态势,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起一落:结构调整催热“新”产业
上半年,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39.7%,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1%,首次跻身十大工业行业,并成为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最高的行业。在这个“新”产业带动下,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9%和13.8%,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与“新”产业脱颖而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徽省部分传统行业面临较大困难。安徽省发改委统计显示,上半年,分行业看,煤炭行业亏损31.5亿元,有色行业利润下降45.4%;分产品看,汽车、家用洗衣机产量分别下降14.8%和14.5%。
“‘新’产业保持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出现一定下滑,‘一起一落’既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客观体现,也反映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说,安徽一直在推动全省主导产业发展,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效应逐渐凸显。
在安徽江淮起重运输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研发新型起重机自动化生产线。“只有新产品才有竞争力,我们每年推出约10种新产品,畅销东南亚、南美等地。”公司董事长马宜荣说,“在上半年整个行业不景气情况下,我们新产品产值增速逾30%。”
“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转型成效继续显现。安徽省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增幅全国靠前、中部领先的格局。”安徽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赵金宝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二位;进出口总额增幅比全国高10个百分点。
活力迸发:“小”经济成增长重要引擎
“今年以来,民营经济在政策持续发力下,内生发展动力逐步增强,成为上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安徽省经信委主任牛弩韬说,民营企业的发展继续加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上半年,安徽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078.9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4.1%提高到66.7%。民间投资增长22.5%,比全部投资高4.5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2.9%。
“民营经济的‘靓丽’表现离不开政策扶持。”安徽省工商联秘书长李俊波说,2013年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从激发主体活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大财税支持、改善金融服务、加强用地保障等方面进行了部署。
作为一家快速发展的电商企业,安徽饕餮集团目前面临融资和用地等难题。“7月上旬,政府有关人员调研了解到这些问题后,很快就联系到1000万元贷款,用地问题也在研究中。”该集团总裁秘书朱保凌说,有了政策支持,企业继续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始于今年3月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激发了市场主体投资创业热情。
“自3月1日实施改革以来,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4.8万户,其中民营企业4.4万户,连续4个月增长50%以上。”安徽省工商局企业注册局副局长戴文通说,新的企业不断增加,投资额越来越高,体现出安徽经济发展的后劲仍然比较大。
简政放权:改革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自我“清权”、审批“瘦身”……在全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安徽省能够继续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也归结于此类改革红利的加速释放。
去年以来,安徽省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和政务公开力度,试点实施省级政府机关行政职权清理试点改革,45家省级行政机关清理取消行政职权千余项。“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职权一律取消,对涉及多个部门的职权重新加以明晰。”安徽省编办相关负责人说。
安徽各级部门也在推进简政放权。“安徽省发改委通过取消、下放、合并和转变管理方式等形式,将行政审批事项由34项精简至13项,削减幅度达61.7%。”张韶春说,以此倒逼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充分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开展督查确保政令畅通,也是安徽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手段。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国家和省里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有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原因在于文件到了市县,有些地方领导没有详细了解;有的政策缺乏相互协调和配合;有的政策配套措施不到位等。
对此,今年以来,安徽省政府就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了两轮督查,并对部分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第三方评估。近期,该省决定开展金融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政策、涉企收费专项清理等8个专项集中推进行动,以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