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竹林生态葬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01.04.2015  00:36
      3月28日,“安吉竹韵•生态清明”首届竹林生态葬骨灰安放仪式在安吉龙山“竹之韵”生态竹林纪念林举行,本次活动由安吉县民政局、浙江省殡葬协会主办,共有17位逝者进行竹林生态葬。活动充分展示了我省推进绿色殡葬文化理念,以生态环保方式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安吉县民政局对宏扬绿色殡理念、完善殡葬改革和实现生态清明的重要探索。
      该活动引起媒体广泛的关注。3月28日,中新社以 《浙江首次举行竹林生态葬 破传统殡葬旧习 》进行报道。该文被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众多媒体转载。
      浙江日报的报道是:安吉鼓励竹林生态葬
      本报安吉3月28日电(记者 张丽) “清风徐徐,杨柳依依……”今天上午,在安吉县古城村一片10多亩竹林里,伴随着主持人沉稳低缓的语调,我省首场竹林生态葬仪式在这里举行。
      舒缓哀伤的音乐声中,17名礼仪兵身着白衣白裤,分二路纵队,手捧逝者骨灰坛走到竹林里,列队站立。此次共有17位逝者进行竹林生态安葬。礼仪兵双膝跪地,将手中的骨灰坛缓慢放入17个正方形的墓穴中,随后撒上花瓣,埋回黄土,盖上草皮。没有焚烧纸钱,没有燃放鞭炮,只有一朵朵白菊花,一条条黄丝巾,现场安静肃穆。
      安吉县安城镇马家村村民孙金莲的父亲今天就安葬在这里。5年前,他与女儿孙金莲商量,去世后想采用生态葬。兄弟姊妹逐渐接受了这种观念:生命的尊严不一定要体现在“入土”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另一种尊严的体现。他们选择尊重父亲的决定。“此次竹林葬属于骨灰散撒类型,因为骨灰盒几个月后会降解,属于非常环保的生态安葬方式。”安吉县民政局副局长傅雪忠说,逝者的名字统一印刻在石碑上,供后人凭吊。
      据傅雪忠介绍,让大多数人接受生态葬,确实需要时间和政府部门引导。从2013年开始,安吉对生态葬法进行奖励,对骨灰放入生态型公墓的每例奖励800元,对实施树葬的每例奖励5000元,对实施骨灰散撒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则奖励1万元。2013年至今,安吉选择生态葬的人数逐年增加。
      省殡葬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吉是竹子之乡,让逝者长眠于竹林中,可以为后人节约更多土地。其他地区可以借鉴安吉的竹林生态安葬模式,利用本地的生态优势,施行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多种生态安葬方式。
      钱江晚报的报道是: 安吉首届竹林生态安葬昨天举行 17位逝者永驻竹林
      本报3月29日讯 (记者 杨茜 ) 昨天,在安吉龙山“竹之韵”生态竹林里,进行了一次特殊的仪式。17位逝者的骨灰在家属的陪伴下,永远地葬在了竹林里,这是安吉首届竹林生态葬。
  现场,44岁的孙金莲拉着女儿的手,来送82岁的老父亲最后一程。“到现在,兄弟姐妹都不能理解,我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毕竟农村人讲究入土为安,有个实实在在的墓碑可以纪念。”孙金莲是马家村选择竹林生态葬的第一人。她坦言,父亲一直跟着自己生活,病逝前已经决定,将他的骨灰洒向马家河里,得知能葬在竹林里,环境挺好的,她就和父亲商量好做出了决定。“生前照顾好老人才是真正的孝顺。我觉得这样挺好的,我爸会一直生活在大自然中。”
  在安吉县民政局副局长傅雪忠看来,这是生态葬的一个好开端。2013年清明,安吉县有4位逝者家属选择水葬;2014年清明,有6位逝者葬在山林里;今年增长较为明显,有17位,一位逝者家属表示,葬在竹林里,经过几个月的降解,将融入泥土,“就让他回到最初的地方,看看这个世界的样子。”
      今日早报的报道是:推进生态殡葬安吉首试竹林葬
      早报讯 昨天,浙江安吉首届竹林生态安葬暨“安吉生态竹林葬”主题墓区奠基仪式在浙江湖州安吉举行,此次是安吉首次在竹林进行生态安葬,共有17位逝者进行生态葬。
      生态葬是指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水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具有环保、节能和成本低等特点。
      此次安吉竹林生态葬骨灰安放是在安吉龙山“竹之韵”生态竹林葬纪念林举行,共有17位逝者家属报名参加,进行竹林生态葬的17位逝者中,有82岁高龄的老党员,也有中年不幸病故的妇女,还不到2岁就早夭的儿童。
      对于17位逝者家属的做法,安吉县民政局副局长傅雪忠表达了自己的敬意。他认为,竹林生态葬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践行了“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的理念。
      近年来,为了鼓励生态葬,全省公墓(陵园)也在“发力”:浙江安贤园对困难群体、孤寡老人树葬、花坛葬的,凭死亡证明实行免费;龙居寺公墓推出新型节地生态葬式花坛葬,困难群体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对孤寡老人实行免费;半山公墓推出生态花坛葬共298穴,其中100穴针对孤寡老人、困难群体,凭低保证、救助证等相关证件实行免费安葬。
      上述报道分别被新浪网、环球网、新民网、网易、浙江在线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