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县安乐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圆满结束

14.01.2015  11:18

  日前,安吉县安乐遗址的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已经结束,总发掘面积2000多平方米,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等各类器物丰富,较完整地揭露了一处崧泽文化时期山地类型遗址。

  安乐遗址位于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北的长乐村,西距西苕溪约1000米,处于递铺盆地东侧边缘的一处自然山岗上。安乐遗址最早发现于1987年,当时,安吉县开展全县文物普查时,在窑墩的山岗上发现了印纹硬陶片,遂确定为一处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初步定名为窑墩遗址。199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该遗址为浙江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更名为安乐遗址。

  1996年,在配合“04”省道工程建设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34平方米,清理崧泽文化墓葬22座、灰坑18座,出土各类器物150余件,发掘结果表明这是一处以崧泽文化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001年,因安吉阳光工业园区道路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吉县博物馆在遗址东北角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654平方米,其中崧泽文化墓葬6座,灰坑5座,房址1座,出土器物较为丰富。2012年12月,安吉县天目北路延伸工程建设又涉及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东部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调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底,安吉县文物局配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第三、四次连续考古发掘。

  此次安乐遗址考古发掘,共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88座、红烧土遗迹28处、房址1座、灰坑13座、沟3条,出土玉器60余件,陶器、石器各数百件,从出土器物特征初步判断,均属于崧泽文化时期。

  88座墓的方向多为南北向,少数墓略偏向西南——东北方向。墓边长多在2米以内,宽约0.6米,由于遗址区地处山前坡地,土色驳杂,墓坑不易辨认,墓坑的深度深浅不一,以10——30厘米者居多。从发掘区总平面图看,在发掘区中北部的6个探方内,集中分布了约60座墓,占墓葬总数量的68%。墓葬内出土器物以陶器、石器和玉器为主,其中陶器最为常见。常见的陶器器形有鼎、釜、豆、罐、壶等,另有少量的杯、盆、盉、纺轮等,陶器组合有釜、壶;鼎、壶;釜、豆等。其中鼎、釜多为夹砂陶,器型较大,豆、壶为泥质陶,器型较小。出土陶器多为素面,少量陶器有附加堆纹、细弦纹和镂孔。出土石器以石锛为主,石钺较少。玉器共计60件(含地层),以玦(19件)、璜(18件)为主,另有少量玉管和玉坠饰等,材质有透闪石软玉、石英等。从目前已知发表资料看,安乐遗址是浙北地区崧泽文化时期出土玉玦、玉璜数量最多的遗址。

  28处红烧土遗迹 红烧土遗迹是指红烧土块、红烧土颗粒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平面不规则,但范围清晰。从解剖剖面观察,红烧土遗迹多为浅坑,由此推测并非平面堆积,而是有意识地挖坑填埋。关于红烧土遗迹的功能,可从F1的平面布局来推测。F1为一处红烧土堆积,并在其外围分布有多个不规则的圆形坑洞,发掘者推测坑洞与房屋柱洞有关,而红烧土则与房屋地面的防潮有关。28处红烧土遗迹与88座墓夹杂分布,推测安乐遗址应是一处居、葬一体的史前聚落遗址。

  此外,在野外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考古队邀请了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文博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对安乐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进行了采集取样,以获得更多的环境考古资料。同时,安乐遗址的考古发掘还作为2014年北京大学考古夏令营活动的田野考古实践地。(安吉县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