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三家笋企参与完成的项目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近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名单出炉。安吉县的浙江耕盛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安吉老奶奶食品有限公司和安吉县皈山罐头食品厂参与完成的“竹笋贮藏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一等奖。
图片来源网络
笋类产品对保鲜、加工技术要求较高,参与完成的企业在和浙江大学合作的过程中,纷纷将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助推了企业发展。
“对安吉县笋产业的发展也有极大作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产业办主任张健说,毛竹价格下降,笋作为最重要的林下经济产品,对竹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对竹乡的乡村振兴也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转化 企业发展节节高
省科学技术奖名单公布后,耕盛堂行政总监邢芬的祝贺电话就响个不停,既有同行的,也有来自客户的。
“今后我们的宣传和推广更有底气了。”邢芬说,自从应用了PH值超临界生物保险技术后,公司推出了新产品,年销售额逐年跃升,今年的目标是1.5亿元;而在新产品推出之前,公司年销售额只有2000多万元。
邢芬说的新产品是指公司的食材类笋产品,而PH值超临界生物保险技术就是竹笋贮藏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项技术能够让笋在常温状态下长时间保存,不再需要冷藏保存。”邢芬说,2016年,公司就在上海举行了首届“百笋宴——安吉味道”食材发布会,推出了免清洗、免发泡、免改刀的安吉笋干系列、保留竹笋原香的高PH竹笋系列、能够长期保存的急冻笋系列等食材类笋产品。
在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朱永松看来,安吉竹笋尤其是安吉冬笋是笋类中比较知名的;好菜必须要有好食材,但以前只有罐头笋,无法体现安吉竹笋的鲜嫩,耕盛堂的食材类笋产品很好地保留了鲜味。
据了解,目前,耕盛堂80%的年销售额来自于食材类笋产品。“现在技术问题解决,营销模式也已成熟,公司面临的问题就是缺少发展空间。”邢芬说,如果这方面能够得到解决,像耕盛堂这样坚守笋产业20多年的企业一定会“老树发新枝”。
在安吉老奶奶食品有限公司,得益于该项技术成果的转化,加工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公司副总经理蔡路说,春笋期只有1个月左右,但公司加工生产却持续整年,如何将收购来的春笋保鲜就成了关键性问题。自2013年开始,公司就应用了浙江大学专家研发的竹笋保鲜加工关键技术,解决了春笋持久保鲜的问题,年加工量有效提升。
竹林增效 竹农增收有盼头
技术支撑了企业发展,实际上也给竹农增收带来了好处。
据了解,安吉县现有竹林面积101.1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87.8万亩、杂竹林面积13.3万亩;年产各类鲜笋4万余吨;其中毛笋产量3万余吨,占鲜笋总产量75%左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吉县竹笋初加工企业数量最高达47家,年生产清汁笋近2万吨,竹笋培育成为竹农收入的重要来源。
“因为市场、管理、环保等因素影响,现在全县只有皈山罐头食品厂1家竹笋初加工企业。”张健说,该厂2018年收购加工毛笋1000吨,只占全县毛笋产量的3%。
报福石马湖竹笋合作社负责人杨忠武说,报福以前有3家笋企,关停前毛笋供不应求;但现在企业收购量减少,经济利益大幅度下滑。
毛竹价格低迷情况下,竹笋应当成为竹农增收的重要来源。在福建建瓯,该市毛竹林以笋、竹两用为培育目的,亩均竹材产量与安吉县基本相同,约占总产值30%;竹笋产值约占70%,其中冬笋亩均产量25公斤,春笋亩均产量230公斤,冬笋及春笋亩产量均比安吉产量高出一倍多。
“由此可见,安吉县笋资源开发不足,竹林经济效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张健说,2018年安吉县竹笋加工行业产值约2亿元。但笋原料基本上都采购自外地,如果将这部分收购量在本地消化,将会直接带动竹农增收。
竹笋贮藏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帮助本地企业解决了竹笋贮藏和加工的相关问题,使得这一想法有了实现的技术基础。
“现在春笋上市期间,我们敞开了收购。”蔡路说,公司日加工量只有30吨左右,按照以往,每天收购量最高只能到这一数值,现在根本不嫌多。
“今后随着技术成果的深入转化,以及企业发展壮大,本地笋销售将有更大盼头。”张健说。
(原标题《竹林增效 “笋”有未来》,原作者丁峰。编辑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