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新区——创新科技服务引发“蝶变”效应
步入宁波高新区主园区,绿树如荫,道路整洁,却难见厂房和工人,这得益于园区实施的“一区多园”战略。据宁波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位于中心城区的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将打造一个集研发、中试、孵化和小规模产业化于一体的新材料产学研基地,进而辐射带动相关县(市)区的7家专业园发展。而这一提升园区辐射带动示范能力的突破口正是发展服务业。
2015年宁波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更是占到地区增加值的七成以上,而在这些服务业贡献的GDP中,超过三成的GDP来自于科技服务业。从一个地理面积狭小、科教智力资源薄弱的园区,短短数年内一跃成为宁波市科教资源最密集、科技创新创业最活跃、科技服务最发达的高端功能区,宁波高新区实现蝶变的密码是“以科技服务带动科技创业,以科技创业带动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壮大新兴产业,以科技合作实现全球配置”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服务机制。
技术服务更加集聚化
相对于宁波市而言,宁波高新区的面积只能算是一隅之地。然而,正是在这仅有5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涵盖研究开发与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与信息技术、科技金融、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八大领域,集聚了宁波市1/3的重点科技研发机构、1/2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3的检测认证机构,堪称周边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囊”。
拥有占地450亩、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宁波研发园,集聚了各类研发及服务机构400余家,各类高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人士1万余名,搭建了宁波市十大公共技术服务业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宁波创新港、宁波投资广场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各项服务支撑;拥有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宁波软件园集聚了软件类企业500余家,软件企业与从业人员数均占宁波市一半以上;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专业化的检测认证产业园—— 宁波检测认证园,集聚检测认证服务企业80余家,独立第三方实验室33家;宁波投资广场集聚各类投融资及服务机构207家,包括新以创投、银瑞投资、K4天使投资等133家投融资机构,资金规模超过500亿元……宁波高新区通过实施科技服务业示范项目、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培育科技服务产业集群等方式,积极推动体制机制灵活、服务能力强、服务模式新、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宁波高新区还通过采用柔性引进、合作共建等创新方式,先后引进了中科院材料所、兵科院、中电科、赛宝、中科院信研院、TCL宁波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200余家;中国检测认证集团宁波有限公司、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浙江大学宁波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金属所宁波技术成果转移中心等技术转移中心;李启虎院士工作室、潘云鹤院士工作室等七大院士工作室,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
创业服务更趋专业化
近年来,宁波高新区通过集成研究开发、科技金融、科技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不断提高对科技创业、新业态创业的支撑服务能力,增强园区的内生增长动力。
“以前办公场地只有100平方米,设备放不下,活动也没地方开展。入驻宁波众创空间后,有了2000平方米的场地,我们为创业创新服务的拳脚一下伸展开了!”宁波中科院创客空间部门负责人黄国炎谈到创业环境的改善,感受颇深。
黄国炎口中的宁波众创空间,总场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去年7月正式挂牌,目前入驻率100%。该众创空间向入驻机构提供初期租金优惠、装修补贴、运营费用补贴以及基础配套的免费使用等支持措施,吸引了宁波市商业模式概念验证实验室、飞马旅、北大燕园等15家创客组织前来“安营扎寨”,整合了天使投资、科技大市场、海创基地等平台,这也是浙江省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构建了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宁波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南芬表示,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将打造“一核两极多点”的众创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一核”是以宁波众创空间为核心;“两极”是以新材料众创空间、互联网+众创空间等专业园为重点,形成个性化、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
“两级”之一的宁波新材料众创空间,以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兵科院理化试验检测中心、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非晶软磁合金工程中心等6个研发平台作为技术支撑,旨在为入驻团队和项目提供“零距离”的专家服务。目前,两幢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旧厂房已进驻研发机构5家,集聚石墨烯散热膜、水处理膜、非晶软磁合金等新材料高端项目20余个,已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
在加强“硬环境”的同时,宁波高新区还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软服务”,确立了“1+10”的政策框架体系,出台了科技人才工作“双十条”“高新人才9策24条”以及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具有较高含金量的扶持政策;依托投资广场、无中生有创业咖啡、天使投资俱乐部等平台载体,积极打造人才—项目—资本的对接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创客+投资+孵化”的新型孵化模式;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模拟审批”和“并联审批”模式,全面实行“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探索推行“证照同步”审批模式等。
在此基础上,目前宁波高新区已集聚创客组织、创客服务机构达30余家,累计引进创客团队200多个,形成了专业化、特色化的多层次众创空间发展格局。
产业发展更趋多样化
科技服务业孕育了创新创业成长的土壤,而日渐崛起的科技型创业企业也通过自主创新壮大了一批新兴产业。
近年来,以科技服务业为突破口,宁波高新区集中发力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构建园区特色的产业体系。在新材料方面,依托激智科技等企业,在磁性材料、膜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细分领域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在智能制造方面,依托均胜汽车电子、中银电池等企业,积极培育汽车电子、工业机器人、3D打印、智能硬件等新业态,带动区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变;在生命健康方面,依托星博生物、美诺华等企业,突出诊断试剂、生物医药材料和医疗器械等核心技术和前沿领域,努力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高地。
对于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崔平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科研机构不接地气,制造企业找不到天线。宁波材料所的理念就是“顶天立地,服务科技”。“顶天”就是研究最前端的材料科学,“立地”就是帮助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前几年,因为一些国家对我国高强度碳纤维的封锁禁运,导致我国一些重要领域生产陷入困境。接到任务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经4年努力终获成功,性能达到并超过发达国家同类产品。与此同时,该所发现如果只给原来需要的领域研发,全部订单加起来也只有一点点。为此,该所超前部署开拓碳纤维在新能源、风力发电、海工装备等新领域的应用。
2014年4月,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与奇瑞汽车共同研发的碳纤维新能源汽车在北京车展一亮相便引起较大反响,已经在为长安汽车提供相关产品。
目前,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已与企业共建100个技术中心,合作项目累计约400项,合同金额8.6亿元,帮助企业实现新增产值50多亿元。
从石墨烯到百吨级T800碳纤维专用生产线,从磁性材料到合成新材料,再到高性能金属材料等细分产业领域……正是凭借这种发展模式,宁波高新区抢占了新材料产业制高点,并成为我国火炬计划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等4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
目前宁波高新区年产值约1400亿元,目标是2020年达到2000亿元,2030年达到8000亿元。
今年3月,科技部公布了国家第二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单位名单,宁波国家高新区作为浙江省惟一一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单位入榜。以此为契机,宁波高新区未来的发展蓝图怎样描绘?
“宁波高新区将围绕研究开发与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四大优势产业,以及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服务三大潜力产业,激发新经济增长点,引领辐射带动宁波市科技服务业的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依托"一区多园"专业园,围绕技术转移、创业服务、科技金融等培育一批科技服务业集群,推动与园区产业的联动发展。”宁波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作者:宁波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