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紧抓文化消费试点机遇多举措繁荣文化市场

18.07.2016  17:03

  文化消费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今年4月28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文化部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会上公布了第一批26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宁波名列其中,为我省唯一入选的试点城市。

  近年来,宁波市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在推进文化消费供给侧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取得阶段性成效。2014年,发行首张金融文化卡。2015年,组建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化发展基金、文化产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等,助力文化产业发展和扩大文化消费。2016年,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达2亿元,为扩大文化消费和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一、 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强文化消费供给

   一是 着力推进文化惠民。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纪念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实施智慧文化建设规划,推动公共文化机构馆藏资源数字化,加快智慧文化社区建设,实现数字文化资源“一站式”服务。借助“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天然舞台、天一讲堂等载体,丰富文化服务内容。2015年,“天然舞台”和各县(市)区“天天演”形成“1+X”的送戏下基层模式。“天然舞台”送高雅艺术进基层近300场,全市送戏下基层6000余场次。组建了宁波交响乐团、宁波合唱团,实行高雅艺术演出补贴,市级主要剧场年演出高雅艺术超过350场。据第三方测评,宁波城乡群众文化满意度连续6年在85%以上,文化市场良好率年均保持在95%以上。

  二是着力完善文化消费设施。在国内率先提出“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的理念,构建了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文化消费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三江文化长廊”和“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在中心城区规划建成了大剧院、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东部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所有县(市)区都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均设有综合文化站,95%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其中文化站和村(社区)基层文化宫平均面积分别达到5580平方米和767平方米,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09个,每千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300平方米,位居浙江省前列。

  二、 培育一批重点领域,丰富文化消费业态

   一是 举办品牌节庆活动。重大节庆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年围绕宁波当选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将举办春、夏、秋、冬四大主题100多项文化交流和文化消费活动。此外,国际声乐比赛、中国戏剧节、中国文化馆年会、中国象山开渔节等大型活动也多次得到文化部的肯定。中国国际声乐比赛自2005年第三届起落户宁波,宁波已持续承办了四届。第六届比赛吸引了431名选手报名参赛,最后筛选出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85名优秀选手入围决赛。目前,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宁波)已加入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举办了十八届的中国(象山)开渔节开创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海洋庆典活动并成为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文化节庆活动。开渔节期间,祭海典礼、民俗巡展、文化夜市等活动丰富多彩,进一步激活了文化消费市场。

  二是培育重点消费市场。繁荣演出市场,发展电影市场,宁波全大市共62家影院,2016年上半年总票房为3.2亿元,观影人次达到922万人,票房较去年同期增涨104%;观影人次增涨112.55%。扩大数字文化内容消费,加强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建设,促进传统文化市场消费,鼓励各类场所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已有80%的互联网经营场所升级改造,江北明力网吧、慈溪新居网咖等采用上网与咖啡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高端网吧,吸引消费人群,上座率达80%以上。2015年,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超过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宁波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2015年全市文化法人单位机构数增加到25856家,同比增长25%,总数位居浙江省第一。举办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打造一个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的特色文化产业展示交易载体。2016年4月,宁波首届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参观人数达16.1万人次,现场成交3.3亿元,意向金额8.49亿元;达成签约项目和意向项目445个,总金额63.01亿元。其次,结合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功能定位,建设演艺广场、非遗广场、艺术品一条街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鼓励开设创意集市、文化夜市、古玩淘宝、文化跳蚤市场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集市,活跃文化市场,繁荣“月光文化经济”。

   三、 启动一批 文化 +” 计划,拓展文化消费空间

   一是 文化+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名城。宁波有55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10个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5处,已基本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多层次的保护规划体系。名城保护工作也从单纯的保护到多方位开发,涌现出一批成功案例,如石浦镇、前童镇、鸣鹤镇。鸣鹤镇几年来筹措保护资金3个亿,将古镇保护与振兴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旅游休闲紧密结合。以环月湖历史文化休闲功能区、溪口文化旅游功能区、慈城—荪湖创意休闲功能区等为中心,推进鼓楼历史街区、天一阁、名人故居等的旅游保护和开发。其中天一阁通过推出文化智慧旅游后,2016年上半年,景区门票收入430万,游客28.6万,同比增长14%。其次,以华强主题公园、杭州湾湿地公园等互动体验式项目成为文化旅游新亮点。今年上半年随着方特东方神画的正式开园,杭州湾新区接待游客136万人次,同比增长82.4%,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85.9%。其中,四大景区共接待游客121万人次,同比增长75.6%;实现旅游收入1.17亿元,同比增长212.3%。

  二是文化+商贸,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依托宁波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外向型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近年来,宁波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文件,吸引了华侨城、华强集团、浙江广电集团等企业纷纷来甬投资文化产业项目。据初步统计,2015年宁波市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328.6亿元,占全市GDP的4.1%,增加值总量排名浙江省第二。

  三是文化+体育,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紧密结合宁波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各类体育活动,使体育活动有看点、有内涵。如鄞州国际网球赛、北仑国际女排赛等传统赛事,2016宁波国际马拉松赛、国际铁人三项赛等新兴体育赛事。推动与体育赛事相关版权的开发与保护,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如作为中国女排主场北仑区,2005年以来承办了130多场国际国内高端赛事,并推出形式丰富的女排主场纪念产品,手机挂件、钥匙圈、主场文化衫、纪念笔和动感八音盒等。目前北仑已有十余家高档健身俱乐部,新开设了几十家体育用品商店、体育品牌服装店,近年参与散步、游泳、钓鱼、器械练习、自行车运动的人群也迅速增长,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庞大的体育消费群体。

  四、 搭建一批重点平台,积极引导文化消费

   一是 搭建展销交易平台。举办系列文化消费品展销活动,让利百姓,促进消费。借力浙洽会、消博会、智博会、服装节等各级大型展会平台,做好文化消费品的展示展销。第五届智博会吸引参观者约6.6万人次,工信部CSIP“国家互联网+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腾讯“互联网+智慧城市”等28个智慧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逾70亿元。第六届智博会将于2016年9月举行,将继续打造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技术与应用产品展示、交易和交流的大平台,促进中国智慧产业、信息经济的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二是搭建活动促销平台。挖掘盘活全市文化消费资源,举办宁波市民文化消费季,开展文化消费促销活动。鼓励社会主体举办动漫嘉年华、微电影大赛、城市定向挑战赛等活动,丰富消费内容,激发消费热情。2014年,宁波首张文化消费卡发行连通各个文化消费渠道,日前,经统计,文化卡的发卡量已有30余万x张,首批加盟商开始从市中心向各县市区拓展,入驻企业将增加到500家。发卡第一年,仅3个月时间,文化卡消费额超过2500万元,2015年消费额更是突破亿元,仅新华书店单店的消费额就超过2000万元。

  三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加大文化消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开发文化传播公益软件和商用软件,开展移动端文化传播和消费推介活动,实现O2O互动发展。2015年,拟定了《宁波市“智慧文化”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一云、两库、三平台、十项目”的建设目标。截至目前,已收录全市公益性文化活动1500余场,发布文化演艺信息288余条,推送文娱咨询710次,整合文物古迹、文娱场所、文化设施、文化旅游500余家。“文化宁波”系列平台注册用户达1万余人,累计访问量10万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