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站位创新“风口” 筑实新材料产业布局先发优势
中新网宁波2月22日电(记者 林波)2013年12月20日,全球首条石墨烯规模化生产线在宁波慈溪落成投产;2014年7月30日,年产250吨电子极低氧超高纯钛项目在宁波余姚正式投产,产出的中国第一炉超高纯钛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的空白,也打破了发达国家对这一项目的垄断……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近年来,宁波在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等方面都迈上了新台阶,但“成长的烦恼”逐渐多了起来。在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等制约因素加大的背景下,依靠资源等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灵了。
回顾往昔,从无到有,从打破国际垄断到自主研发,宁波且行且努力;展望未来,破解成长中的烦恼,宁波站位创新风口,借力新材料产业布局先发优势。
新材料产业势如破竹
拆开智能手机,一张张厚度不到1毫米的反射膜、增亮膜等光学膜摊在了记者面前,记者从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激智科技”)了解到,当前,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屏幕中都要使用这些光学薄膜,而这些也是该公司的核心产品。
但是,2008年前,光学薄膜却是中国企业从未涉足的尖端领域,国内电子产品生产厂商的需求全部依赖进口。
2008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的博士张彦放弃在世界500强企业通用电气的优厚待遇,只身来到宁波创业,创立了激智科技。2009年3月,由张彦设计的国内首条成熟的光学薄膜生产线投入试产,一举打破了国外对光学扩散膜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激智科技的客户包括国内的长虹、海信、海尔、TCL、创维以及国外的三星等大公司。产品也由单一的扩散膜扩展到反射膜、增光膜、保护膜等其他功能性薄膜。
新材料产业的故事并不仅仅发生在激智科技,在宁波北仑保税区,浙江金瑞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瑞泓”)同样书写着新材料产业创业创新的篇章。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产业基地,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半导体“消费大国”,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但国内半导体硅材料行业还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据了解,硅材料是支撑半导体技术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基础功能材料,在当今全球超过3000亿美元的半导体市场中,99%以上的集成电路都是用高纯优质的硅抛光片和外延片制作的,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竞争,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四大硅片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销量。
此时,站位创新“风口”,自主研发成了金瑞泓公司最好的选择。
以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金瑞泓联合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院士工作站为科研平台,研究开发8英寸硅片加工、外延片制备、硅片分析检测等8英寸硅片产业化全套生产技术,全面提升国产8英寸硅抛光片、外延片的供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8英寸硅片生产企业,进一步巩固了金瑞泓在国内硅材料行业的龙头地位。
一个个新材料产业创新创业的故事见证了在这片热土上新材料产业的前景备受关注,一批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不断地扩大,不断前进。
站位创新风口夯实先发优势
作为曾经的排头兵,宁波有着与生俱来的港口优势。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中国华东地区的工商业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中心之一。宁波开埠以来,工商业一直是宁波的一大名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当前宁波正处于城市转型、经济转型的重要关口,过去引以为豪的开放优势、民营经济优势、计划单列体制优势正在弱化,面临的空间环境、资源要素、用工成本制约日趋突出,继续依靠传统方式保持快速发展的路子已经越走越窄,越来越难以为继。
要破解这些“成长中的烦恼”,宁波的答案就是培育新的城市竞争优势。
作为全国首批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全国新材料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基地的宁波,站位创新“风口”,积极筑实新材料产业布局先发优势。
2009年8月,宁波市政府发布了《宁波市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09-2020年)》,把新材料打造成宁波的支柱产业。2013年8月,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正式启动。
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将链接全球新材料高端创新资源,推进人才、科技、资金、信息等要素高效对接,努力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中心。
展开宁波发展蓝图,至2020年,宁波预计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2020年达到3500亿元,2030年达到8000亿元。
2013年8月28日,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正式建设启动。而在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宁波市市长卢子跃强调,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努力把新材料科技城打造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特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实际上和这个城市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的匹配度有关系。而在宁波,就有良好的新材料和制造业基础。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这两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为宁波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高校为宁波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宁波大学、诺丁汉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一批本地高校设立了与材料相关的专业。
此外,连接创新链上下游,宁波开展协同创新的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目前有中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宁波市新材料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个联盟。
激情下的“冷思考”谋新篇
2月22日,在宁波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宁波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上,新材料产业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在宁波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中,宁波市市长卢子跃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支持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宁波杭州湾新区建设,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平台做大做强,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宁波市政协委员廖微微表示,随着新材料产业的急速发展以及国家层面节能环保要求的步步紧逼,宁波市企业纷纷上马新材料项目,但由于缺少统一规划,重复建设情况普遍,导致同质化竞争眼中。
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各项经济指标,宁波均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但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周边城市相比较,相关产业发展人才短板依然突出,行业领军人物尤其缺乏,亟需解决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问题。
对此,廖微微建议,宁波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带,共享技术和人才。借助中国(宁波)新材料科技城这一高端平台的建设契机,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着力引进、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加强合作办学,针对宁波重点培育的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布局相关专业,整合国内外优秀师资,吸引相关领域领军人才。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这句10年前火遍中国的电影台词,在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宁波市政协委员史哲明看来人才对于宁波的发展至关重要,他鼓励企业放眼全球引进高端装备技术人才、职能部门要做好人才引进后的公共服务工作,放宽高技术人才、优秀产业工人和理工科专业大学毕业生、工程师落户宁波政策,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购房置业、扎根宁波,帮助用人单位稳住人心、留住人才。
风从海上来,阳光正好,经历过沉淀的海港新城——宁波,已鼓起风帆,华丽起航。届时新材料产业将真正成为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擎”、城市形象的“金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