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引入PPP模式治理内河
“排污口管控是城区河道治理的难点。我们自主研发了一套排污口原位生态处理系统,借助防污链、菌体投放等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实现排入污水化学需氧量下降60%以上。”最近,宁波恒洁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中标的江东区11条内河综合养护项目通过城管部门设备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这是宁波城管部门自试行以政府采购服务推进河道养护工作以来,为城区内河找到的又一位得力“管家”。2013年,宁波在全国率先采用“政府招标、企业维护、第三方监管”的PPP运作模式。两年来,交由民营环保企业养护的第一批38条河道平均综合污染指数(CPI)下降20%以上,单位面积水域维护成本节省近两成。而随着恒洁等企业通过验收,第二批60余条河道陆续进入常态化养护周期。截至目前,宁波城区已有40%的内河水域交给中标企业养护。
按协议要求,前期所有资金、设备都由治水企业带资垫付,政府制定服务价格和标准,并引入第三方水质监测机构,根据考核结果分期支付维护费用。这样一来,不仅政府职能实现了转变,经济成本也从集中性、一次性投入变为分阶段、依成效支付,财政压力大大减轻。据估算,第一批水质养护工程最后平均中标价为每年每平方米28.5元,比政府自己投资养护下降至少7元,以总计82万平方米维护面积计算,则每年可节约经费570余万元。
严格考核制度“倒逼”下,水质管理长效机制开始形成。合同一签三年,考核每个月一次,如果有一次不达标,都会扣钱。为保持稳定水质,企业纷纷根据外围条件变化及时调整技术措施,水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第三方监测机构每个月取样一次,我们自我加压,每周都要取水化验,遇到水质变化敏感时期还要隔天取样。”首批养护企业、负责海曙区北斗河养护的南京金禾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崔杰说。
水质变好的同时,环保企业也获得发展的良机。面对竞争,企业不但在管理方面不断规范,技术创新上也是不遗余力。应标企业不断增加,复合酶有益菌修复技术、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微纳米气泡治污技术……宁波正成为前沿生态治水技术的“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