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档案馆馆藏:救亡日报
宁波市档案馆珍藏着一本泛黄的《救亡日报》十日合订本(第一号至第十号)第一辑,时间断限从1938年8月24日到8月30日、9月6日到9月8日共计10日,该报由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郭沫若题写报名。
1937年8月13日,日寇的铁蹄踏进了当时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上海,几天后,潘汉年在郭沫若家告诉夏衍,为进行抗战救亡宣传,共产党决定创办《救亡日报》,周恩来指定夏衍协助郭沫若主办。实际上是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依靠进步人士主办。创办时,经国民党和共产党协商,由双方派出人员并共同提供经费。
8月24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文化界统一战线的报纸《救亡日报》在上海诞生。由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代表共产党)、樊仲雲(代表国民党)同为总编辑,周寒梅为发行人。30位编辑委员中大多是文艺、新闻、社科界的知名人士,如巴金、王任书、茅盾、范长江、柯灵、胡愈之、夏丐尊、章乃器、张天翼、邹韬奋、叶灵凤、郑振铎、萨空了等。
《救亡日报》社址设于上海南京路(今南京东路)大陆商场六三一号,每日下午三时出版,日出四版四开一张。在形式上虽是小型报纸,却与别的小报截然不同。该报内容特点:在宣传上始终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日的正确方针为指导思想,报道抗日斗争,分析抗日形势,鼓舞抗日斗志。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情况,均注意兼顾报道。在编辑方面突破常规,对新闻报道实行精编、缩编。在内容上做到学术研究与新闻报道和谐共存,高深政论与通俗文化和谐共存。虽然该报的工作人员不支薪水,发稿不发稿酬,还是有不少著名政治家、学者、文化人为该报撰稿。该报以其丰富的内容、精辟的言论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受300万上海市民的欢迎,每天销售1000份,最高日售3千5百份,发行和影响逐渐辐射到周边地区乃至全国。
馆藏的《救亡日报》十日合订本长38.5厘米、宽27厘米,装帧简单,封面印有十期报纸“要目”,封底印有“本报已呈请中宣部内政部登记”、“各书店报摊均有代售”、“每册实价法币二角”、“外埠酌加寄费”的字样,均印制成红色。里面20页报纸印制成黑色。可以想见该报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以致还在报送登记备案的过程中,便被上海及外埠不断要求加印。(宁波市档案局 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