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亮点突出

09.03.2016  08:43

  2015年,宁波市“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坚守“维护文化安全,保护知识产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三条底线,突出“转型、规范、净化”这三大主题,强化日常监管,实施专项治理,圆满完成了重大节庆和重要时期的保障任务,工作亮点突出,取得显著成效。北仑区被中宣部表彰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慈溪市被评为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宁波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荣获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去年底,13家中央媒体对“扫黄打非”宁波经验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今年初,宁波市“审批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执法智能化”三化并举,共促规范的做法,在全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一、部门协作更为紧密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年初,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部署工作重点,并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修订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进一步细化责任,有效促进了部门的积极履职和互相协作。

  二是横向联动顺畅。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严密监管网络,全市工作呈现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公安、邮政、交通、市检察院、法院等相关部门工作互动、信息互通、联合办案、案件移送等制度有效落实。

  三是上下联动紧密。实现乡镇(街道)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全覆盖。各地在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监管和责任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实施全市基层文化站文化市场管理业务轮训工作,在卫星镇、中心镇及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较多的乡镇设立了综合执法中队和工作站,以属地管理、分级、动态考核的形式进一步下移工作重心,层层落实责任。

   二、综合监管更为有效

  一是人防与技防相结合,提升市场管理效能。加强人防,构建社会化防控体系。除专业执法人员外,目前分布在全市各乡镇街道、村落社区的文化市场(“扫黄打非”)义务监督员、公共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及文化志愿者人数已达1万余人。突出技防,打造网络文化技术监管平台。完成了“宁波文化执法指挥监控平台”系统集成和网络文化智能巡查系统升级;开发启用KTV曲库远程监管系统;实施“文化执法二维码”开展移动执法;建立了文物“”监控平台。各县市区也将监管平台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海曙区率先搭建起统一共享监管平台,极大提高了对文化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处置的响应速度。

  二是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激发市场主体规范经营意识。宁波市演出行业协会和宁波市文化娱乐行业协会相继成立,市网吧行业协会开展“文明网吧”评选活动,有效促进市场规范和行业发展。海曙区探索“执法+协会”运作模式,解决KTV曲库版权纠纷。江东区文化经营行业协会“老娘舅”工作室妥善协调行业纠纷。余姚市娱乐行业协会制定《自律公约》,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得到经营业主的拥护。文化市场呈现政府管理与行业自我管理相结合的良好局面。

   三、专项整治更为有力

  2015年,宁波市深入开展“净网”、“清源”、“秋风”、“护苗”等“扫黄打非”专项行动,联合开展了打击非法报刊、打击网络侵权盗版、演出市场和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4448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32097家次,智能巡查网站45000余个,查获违规场所487家次,关停取缔各类无证照场所511家,查缴非法物品18余万件。破获网络传播淫秽物品等刑事案件1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0人。查处的“余姚3.11特大网络贩卖淫秽视频牟利案”“宁波邓某销售云盘账号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宁波4.29制售盗版少儿图书案”等3起案件,影响力大,震慑力强,受到全国“扫黄办”挂牌督办。此外,成功查办的朱某某非法储存“心灵法门”出版物案、民办培训机构发行非法教材教辅系列案件、刘某某和邓某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通过互联网向公众传播音乐作品等案件,受到广泛关注,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切实净化了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