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工程学院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特色发展之路

15.07.2016  04:37

宁波工程学院贯彻落实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国家部署,积极回应浙江省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宁波现代工业城市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和应用性研究的需求,努力走出一条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之路。

一、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融入地方经济

办学方向明确应用型定位。学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了应用型办学定位与争试点创示范的任务,将“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模式”纳入十三五规划总目标,将“突出应用性和地方性特色”写入《大学章程》。2015年,学校成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高校和首届“长三角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主席单位。

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群。为适应地方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紧密对应区域产业结构,建设了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等5大专业群对接互联网+、智能设备等5大产业群。学校现有专业40个专业中应用型专业达到90%以上。

校区布局融入产业集聚区。学校根植地方、融入地方,合理布局三个校区,融入所在产业集聚区,主校区依托宁波高新区、翠柏校区借力高端培训及创新创业园、杭州湾校区直接嵌入国际汽车城。学校出台《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行动纲要》,进一步推进学校、园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

二、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探索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卓越试点专业实施校企“五个共同”培养学生初显成效,2014届卓越试点专业毕业生月薪增幅普遍高于非卓越专业;通过科教融合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厚实基础,化工专业学生长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在化工设计大赛中已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特等奖;通过工学交替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尚未毕业已被用人单位订完。

改进人才引培机制。学校着力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改进教师引进、培养和评价等制度。通过“百名博士(教授)服务百家企业工程”等活动,使40%以上博士具有半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在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积累教学案例,反哺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通过“引进具有企业经历的实践指导教师”,突破编制瓶颈调整优化师资结构;通过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教学能力评价在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中的权重,打破只重论文轻视教学与应用的传统评价模式。

改变培养质量评价。积极推进专业认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国际化,倒逼各专业精准定位人才标准、改变教学内容、改革培养方式。学校现有2个专业分别通过CEEAA工程类专业认证和德国ASIIN认证,有3个专业已进入申请受理阶段,计划到“十三五”末,将有8-10个专业通过国际认证。同时,学校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列为教学单位考核的核心指标,引导二级学院将工作重心转到学生在校体验度和用人单位人才适用度上来。

三、拓展协同平台,提高服务地方能力

多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对接城市发展和产业需求,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打造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宁波分中心等平台,参与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学院下属建筑设计院、检测中心、监理公司等产业年产值达2.5亿。学校与政府共建共管,投资3亿多元建成的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公共培训平台,年培训量达4万人次,满足宁波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多途径拓展协同领域。学校建立二级学院理事会制度,如杭州湾汽车学院与杭州湾管委会、大众和吉利汽车等以理事会形式建立“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教育联盟,助力宁波汽车产业园区建设;与政府共建宁波市安全工程学院,建设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和安全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与中科院材料研究所共建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借力大院大所积极参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的建设。学校现有10个协同创新中心和4个院士工作站,年横向科研经费超3000万元,占总经费的三分之二以上。

多元素助推创新创业。聘请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推进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学生连续四年荣获市十佳大学生创业新秀称号。携手东软集团共建创业学院,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建立“互联网+”创客实验室,为全市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支撑和帮助。联合市、区政府将翠柏校区打造成集留创园、大创园、众创空间为一体的“海蓝宝”众创小镇,已有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