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农村环境大扫除:小村庄变身“山水画廊”
中新网宁波3月15日电(记者 李佳赟)潺潺流水前,木质廊桥下,老人坐在湖桥柳色中,轻摇蒲扇。而在不远处的通幽曲径中,几名游客背着相机,走进浙江宁波山野间的袅袅炊烟里,也将乡愁一并收入囊中。
群山叠翠,绿荫如海……很难想象,在这样一处处恍如“世外桃源”的地方,不久前正经历着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役”。
2015年,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美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宁波市城乡品质提升的第一场硬仗,从2015年10月起,宁波市全面启动了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如今,百日转瞬而过,随着一条条干净整洁的大道逐步延展,一个个“美丽庭院”渐次绽放,在宁波阡陌纵横的大地上,正迎来“美丽经济”的喷涌释放。
从“垃圾围镇”走向“美丽乡村”
河水清冽,农舍雅致,村庄整洁……漫步村道,一幅田园山水映入眼帘。在宁波市宁海县下畈村,苍翠掩映、庭院深深,村中每户屋内整齐摆放着蓝色、绿色的分类垃圾桶,路沿、河边不见一片污迹。
从印象中垃圾成片、污水横流的农村公地,到如今诗意栖居的桃源景致,“撬动”下畈村“颜值”变化的,正是一个个垃圾桶掀起的“绿色风暴”,这股绿色浪潮改变了农村在人们脑海中“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刻板印象。
每天清晨,73岁的宁海县下畈村村民周方国都会定时把家中的垃圾倒入村里分发的两个垃圾回收桶中,剩菜剩饭、菜叶果皮、食物残渣碎末等倒入标有“厨余垃圾”的桶里,塑料、玻璃、金属等被扔进了“不可回收”的桶里,村里的保洁员每天皆会定时定点回收处理垃圾。
说起村里的垃圾分类,周方国感触颇深:“以前,这些垃圾被一股脑儿扔到了河里,水一冲就冲走了。”现在,他们不仅能够准确地将菜叶、废纸、农药瓶这些垃圾分好类,走在村里的道路上,也会随手将口中的烟蒂、果皮投入沿街的垃圾点。
此外,为建立垃圾溯源机制,宁海县下畈村还挨家挨户分发了特制垃圾袋,这些垃圾袋上标有编号,哪户人家垃圾分错类都能从编号中倒查,查到哪个片,就由片长去“磨舌头”。
“垃圾分类从农村做起更有优势,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宁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秀高认为,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方便相互监督,也更容易被周边环境带动,自发地互相监督、形成卫生自律。
除了村里环境逐渐改善,宁海县下畈村村民惊讶地发现,自家的剩饭剩菜经过统一回收处理,都“摇身一变”成为了有机肥料。原先困扰主妇们的餐厨垃圾,不但可以重新利用、甚至还能产生经济效益。
2015年,宁海县下畈村购置安装了一台餐厨垃圾生化机,村里的餐厨垃圾都会在这里经历一场全自动的“华丽蜕变”。餐厨垃圾倒进入口后,经过机器粉碎、脱水,加入活性菌进行发酵,经过加工处理,所有的餐厨垃圾都将“变身”褐色的有机肥料粉末。村民用剩的有机肥,餐厨垃圾生化机的厂家也会以每吨800元的价格回收。
宁海县岔路镇书记葛欢善对记者说,垃圾分类应该因地制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就地资源化、生产肥料,以实现农业循环再利用。
宁海县下畈村这样的“美丽乡村”,正是宁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这场立足农村的“绿色革命”中,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长效机制,掀起“比美”浪潮。
在宁海县岔路镇,卫生整治内容被纳入了村规民约。此外,该镇还将垃圾分类管理以片划分,实行“网格化”卫生管理模式,每月定时检查,检查结果在村公告栏公布,评比出最佳户、美丽庭院,让卫生整治制度化。
宁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秀高表示,为破解“垃圾围村”的困局,宁海县启动美丽庭院创建、垃圾池改造提升、建筑垃圾专项治理、农村垃圾分类等十大专项行动,各地因地制列出环境整治的具体项目清单,共整合和谋划了109个项目,涉及投资8.8亿元。
“美丽庭院”打造诗意家园
淡雅诗意的江南民居、风格迥异的田园小品、绿意盎然的农家庭院……如今,这样的乡村美景,已成为奉化市西坞街道居敬村的寻常风景。
青石板旁的几株罗汉松青翠欲滴,走廊张挂的一盏盏红灯笼错落有致,风光在这里浓缩成微型景观,像一幅写意的中国画……通过环境卫生整治这双“魔术手”,奉化市居敬村村民邬潞川家10几平方米的院子,由过去杂乱无章、脏乱破旧,变成了如今通透整洁、精致秀丽的小天井。
“以前,很多人家的院子里堆着杂七杂八的废旧品。”奉化市西坞街道居敬村书记郁未杰告诉记者,曾经的居敬村,由于居住密集、房屋老化、卫生设施不完善,加上村民多为中老年人,多年养成的杂物乱堆、垃圾乱丢、污水乱排等不文明习惯,成为街道环境治理的“顽疾”。
如今,巧借山水文章,以民俗风情为创意画笔,奉化市居敬村将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庭院刻画成一个个“精品”工程,刷新出绿色生态新“颜值”。
奉化市居敬村书记郁未杰表示,为了让美丽庭院形成“带状式”的共创局面,村里首先实施重点样板模式,对3条特色弄堂的60户庭院进行重点改造,对“投入相对较少、美化相对容易”的庭院率先进行美化改造,再以点带面,以先期突破推进整村庭院美化进度。
同时,围绕古迹和现状,奉化市居敬村通过小切口的工程改造、植树绿化等措施,挖掘保留明清古建筑风格,努力实现庭院与环境的协调一致,延续水乡古村的历史文脉。
顺着一湾清水向外漫溯,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经过统一规划,透出江南水乡特有的诗情画意,呈现出别样的农家风情。现在的居敬村,俨然一幅江南水墨画,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摄影爱好者醉迷其中、流连忘返。
从曾经独隐山间的沉睡村落,到如今备受追捧的栖居乐园,现今的奉化市居敬村不只是“看上去很美”,“高颜值”下也有“深内涵”。对于很多村民来说,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清扫的是垃圾,改变的是习惯。
“以前感觉农村脏点、乱点很正常,但现在看到院子这么漂亮、街道这么干净,如果再像以前那样脏乱差,大家一定不适应了。”摆弄着墙角的盆景,王阿姨对记者说道。
宁波市奉化市委副书记卓厚佳坦言,通过这次环境卫生整治,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习惯开始发生变化,切实感受到了整治带来的实际成效。“美丽庭院”等工作的影响和成效已不再局限于一个个农家小院,而是逐渐改变了村民多年的生活习惯,进—步激发了村民对美的追求,切实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长效机制保鲜“高颜值”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就像一场带有魔力的“大扫除”,拂去了农村中岁月留下的积年沉疴,抚平了落后生产方式之下的满目疮痍,实现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逆袭,也使得群众在这场“环境保卫战”中从袖手旁观到倾力守护。
“起初以为环境卫生整治只是搞形式,很多村民不以为然。后来看见村干部干劲十足,冒着风雨严寒清运一车车的垃圾,我们哪好意思再冷眼旁观?”宁波市北仑小港街道兴岙村村民徐德明的话,道出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群众由“袖手看”到“随手拍”再到“动手干”的喜人转变。
润物细无声,在参与过程中,守护美丽家园逐渐成为“全民约定”,村民渐渐认识到环境整治是在打扫共同的“家园”,卫生意识、习惯发生了改变,甚至主动成为“家园守护者。”
为了让环境卫生整治成为一场“全民运动”,奉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蔡宣军介绍,借助“微信+”,奉化市近5000人加入了各级督查微信群,群成员涵盖市级领导、各镇(街道)负责人、督查人员、志愿者等,各级微信平台对发现的问题以图文形式即时上传,责任方即时领办,通过“秒杀”的方式,实现了奉化市环境整治无障碍沟通,“有图有真相”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诚然,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扫的是垃圾,补的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短板。环境卫生整治不是一场静态战役,而是由动态监督和长效机制组成的“持久战”。
宁波市委副书记余红艺表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毕竟是阶段性的短期行为,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持续性不够,要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农村环境卫生品质,必须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工作机制来保障。只有制度建立起来了,农村的环境卫生保洁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于是,在长风浩荡中,一项项闪耀着智慧火花的长效举措在探索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焕发出勃勃生机。宁波多地以美丽乡村为“资本”,深挖乡村经济潜力,在开展整治的同时,结合实际不断探索“长洁久美之策”。
“一把扫帚扫城乡”,目前,慈溪市崇寿镇由村经济合作社联社成立海塘物业保洁公司,对镇域范围内的道路、河道、公厕、绿化养护,实行一体化保洁;宁海岔路镇分村则建立“绿色家园共创基金”,基金采取农户缴纳、县镇补助、社会捐赠等方式筹措,专款专用,从多层面保障保洁工作有效运行。
此外,宁波各地也把考核与评优评先、项目资助等挂起钩来,如江北区推出“以环境论英雄”的做法,对所有乡镇(街道)的行政村进行统一考评,成绩好的在原有奖励基数上再进行累加,差的则进行倒扣,较好地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在奉化市大堰镇常照村,当地还探索建立环境卫生的“时间银行”,通过开展“每日督查、每周整治、每月例会回头看、季度评选典型示范”工作,将环保工作与干部绩效考核、村民争创模范挂钩,切实将环境整治工作并入该村日常工作轨道,立足长效机制建立。
擦亮了“环境招牌”的乡野山村,如同漫山青翠的景致一般,生机勃发。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环境红利”正不断产生溢出效应,“绿色风暴”的刮起也打开了绿色发展的新空间。
宁波市宁海县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吴冰表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后,村里的民宿经济、养生养老产业也进入了“升级版”,形成后续产业链。“百姓在直接享受品质生活的同时,也能享受‘美丽经济’带来的实惠,让身边的绿色成为取之不尽的财富。”
宁波市委副书记余红艺认为,农村品质提升行动除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外,下步还有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安居宜居美居和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三项行动,农村环境干净整洁是基础,也要做好“提升文章”,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品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