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再生水“流”回河道

22.08.2016  16:42

  8月15日,炎炎烈日下,在宁波市区陆家河上,工作人员坐着船,将苦草、龙须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物,用专用叉子种在河床上。由宁波市城管局内河管理处负责的再生水回用河道生态化修复应用性研究二期项目,正式拉开帷幕。

  针对高温季节河网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从2013年4月开始,宁波市决定将再生水回用,作为河道环境补水水源,并启动再生水回灌河道试点项目,对污水深度处理后回灌河道。再生水被称为城市“第二水资源”,主要指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并可重复使用的有益资源。据介绍,每年全市产生的再生水有数千万吨,合理利用可有效解决内河缺水问题。

  宁波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处理后的“准自然水体”回补河网地表水工艺,高效低耗、无二次污染、水质稳定良好,为宁波推广应用再生水回用河道打好基础,也是内河管理的重要突破。今年初,宁波市内河管理处委托同济大学对一期课题评估总结,认为这一做法值得肯定。

  此次开展的二期项目,生态处理河段由1万平方米增加到2万平方米,将陆家河、桑家河、朱家河整个系统作为再生水活化涵养区,并分为控氧强化脱氮区、高效复氧生态净化区、生态修复与涵养区、朱家河涵养活化延伸段四个功能区。其中,控氧强化脱氮区对再生水进行脱氮除磷处理后,进入高效复氧生态净化区,通过健康丰富的水生态系统实现自我净化,随后引水至桑家河生态修复及涵养区,恢复水体活性变成“近自然水”,朱家河作为涵养活化延伸段,观测水体对水生动植物的影响。

  为进一步加强河网水质稳定性、安全性的监测,陆家河的水质监测除了常规水质指标外,还增加了最大光能转化率、生物多样性指数、发光细菌毒性试验、沉水植物覆盖率等水生态指标,争取全方位多角度监测再生水回用河道对河道水质及水生态的影响。据悉,整个再生水回用河道生态化修复应用性研究项目预计将于9月底完工并投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