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世界遗产监测管理工作率先完成与国家对接

16.12.2015  10:32

  近日,大运河(宁波段)监测预警项目顺利完成终验,并正式上线运行,将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宁波最先提出并实施此项工作,这在全国亦属前列。项目建成后,宁波世界遗产监测管理工作率先实现了与中国大运河监测预警总平台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总平台的无缝对接。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监测工作主要有以下四大特色:

  一、首个全面实现与国家总平台无缝对接的地方平台

  大运河(宁波段)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内容是在当前通用监测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已有综合数据库系统,增加遗产GIS管理系统、移动巡查上报系统,并对各相关业务单位系统进行整合。系统建设完成后,可形成完善的大运河(宁波段)遗产基础数据库,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与预警工作,系统可与中国大运河监测预警总平台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总平台的集成对接,建立起完善的遗产监测保护处置机制和科学决策分析系统。并逐步将宁波市国保单位纳入监控管理系统,建立起多方参与、实时监测的宁波市国保单位保护管理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宁波最先提出并实施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提升工作,在全国也属前列。

  二、被动反应性监测走向主动防治性预警的有效探索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保护管理工作中,监测是手段、预警是目标、保护是本质。大运河(宁波段)监测预警平台,通过数据融合分析,结合监测数据、第三方采集数据、文物基础信息数据,根据预警分析模型,实现危害提前预警,为被动的反应性监测向主动的预防性监测转变奠定基础。比如,试点应用物联网传感设备,对大运河河道的水质、水位等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并结合视频分析系统,对运河现状进行实时掌控,为预警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建立起了完善的遗产综合信息数据库,将省级保护规划中的遗产要素纳入到遗产监测范围,有利于全面掌握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信息。

  三、建立多部门、多方式、多手段有效协同工作机制

  大运河(宁波段)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充分整合水利、环保、气象、交通、城管等多个行业主管职能部门遗产监测相关业务数据,同时与相关部门实现预警处置流程对接和数据共享,实现了多部门、多方式、多手段的联动管理。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信息报送方式的提升,明确落实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同时,提高了监测数据获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将监测信息采集手段由以前的文保所向各个部门定期催报,转变到从各相关职能部门自动采集集成、主动填写上报。这也成功解决了遗产监测工作重复建设的弊端。涉及管理协调的方法性,技术实施的难度方面,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与管理延伸到更多文保单位的监测与管理的一次尝试。试图探索一种文保部门协调,责任单位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的协同工作模式。

  四、为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

  大运河(宁波段)监测预警平台指标体系设计灵活,满足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总平台的监测体系要求,兼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的指标体系,并适用于国保单位文物监测保护管理指标,也为后期与海上丝绸之路对接提供各类数据集成接口,实现遗产检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可定义、可配置、可自主管理。第一阶段,通过大运河(宁波段)监测预警平台整合宁波市所有国保单位的视频监控信息,并将逐步推广深化,实现所有文保单位乃至全大市不可移动文物监控资源统一调度,集中监管。此项工程集成体量大、难度高,是将世界文化遗产延伸到不可移动文物管理的一次尝试,为文化遗产工作提供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和案例。文化遗产信息监测系统的建设完善,为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集基础数据管理和监测预警手段为一体的技术平台,这也是国家文物局在大运河监测平台建设初期制定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