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浙江对外贸易形势简析
一季度,我省外贸进出口总额4775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出口3742亿元,增长13.4%;进口1032亿元,下降22.8%。进出口和出口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0和8.5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在沿海主要省市居第一位,分别比上海、山东、江苏、广东和福建高15、14.1、11.0、10.8和4.9个百分点。出口规模位列广东、江苏之后,仍居全国第三位。
一、主要特点
1. 受春节错月因素影响,月度出口增幅波动大。 由于我省出口主力为中小民营企业、一般贸易方式占重要地位,春节对我省出口的影响要大于全国和广东、江苏等出口大省。分月看,1月份出口1547亿元,受上年高基数影响,同比增幅不明显,增长3.3%。今年春节放假晚,受节前集中交货因素影响,2月份出口1407亿元,在上年低基数的情况下出口激增93.2%。3月份,受节后生产备货周期影响,出口789亿元,同比下降26.6%。从近几年看,一季度各月出口情况符合规律,属于正常季节性波动。
2. 私营企业出口增长较快、出口主导地位稳固。 广东、江苏、上海均由外商投资企业担当出口主力军,而我省以私营企业出口为主。一季度,我省私营企业出口2506亿元,增长19.5%,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3.5%提高到67.0%。私营企业拉动全省出口增长12.4个百分点,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92.5%。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速放缓,出口份额下降。外商投资企业出口856亿元,增长3.9%,占全省出口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5.0%降至22.9%;国有企业出口253亿元,增长0.2%,占全省出口的比重由7.7%降至6.8%。
3. 一般贸易稳定增长,以市场采购为主的其他贸易高速增长。 一般贸易在我省的外向型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季度,一般贸易出口2867亿元,增长10.3%,占全省出口的76.6%,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437亿元,下降4.4%,占全省出口的11.7%,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方式实现出口15亿元,增长43.5%。
其他贸易方式出口活跃,出口规模首次接近加工贸易。 随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于2014年11月正式在义乌落地实施,市场采购贸易蓬勃发展,以市场采购为主的其他贸易出口385亿元,增长103.9%,占全省出口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7%升至10.3%,提高4.6个百分点。其他贸易方式出口规模首次接近加工贸易。
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外贸领域新亮点。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交易技术的不断完善,我省企业纷纷开始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开展跨境贸易,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杭州先行先试建设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我省跨境电子商务大步发展赢得了历史机遇。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浙江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约占全国的20%,位居全国第二。一季度,通过跨境电子商务报关出口1.4亿元,其中,2月环比增长84.1%,3月环比增长77.0%。
4.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稳定增长。 机电产品出口1584亿元,增长17.6%,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40.8%提高到42.3%,提升1.5个百分点。其中,灯具出口68亿元,增长22.6%;电路保护装置出口47亿元,增长27.1%;船舶实现恢复性增长,出口43亿元,增长17.9%;手用或机用工具出口34.7亿元,增长35.6%。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386亿元,增长11.3%,占全省出口的37.0%。纺织品、服装作为前两大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分别出口489亿元和396亿元,分别增长6.8%和5.7%。此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29亿元,增长9.6%;钢材、文化产品、铝材出口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44.5%、40.4%和38.8%。
5. 对美国出口活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占三成。 随着美国市场复苏,对美出口增势较好。一季度,对美国出口656亿元,增长20.1%;对欧盟出口851亿元,增长10.1%。欧美市场合计占全省出口的40.3%。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其中,对东盟出口320亿元,增长23.9%;对非洲出口303亿元,增长25.5%;对拉丁美洲出口344亿元,增长18.4%。对香港出口大幅下滑,出口59亿元,减少42.5%;对日本出口180亿元,小幅下降2.4%。受海关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改革以及“义新欧”班列往返贯通等有利因素影响,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1245亿元,占全省出口的33.3%,增长16.4%,比全省平均增速高3.0个百分点。
6. 除绍兴外,各市出口保持增长。 义乌小商品出口有力拉动金华外贸增长。一季度,金华出口641亿元,增长49.2%,规模居全省第三位,增速全省领先。受船舶出口回暖的影响,舟山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增长17.8%。宁波和杭州出口规模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分别出口968和660亿元,增长14.3%和6.3%。衢州、台州、丽水、湖州、嘉兴和温州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8.2%、12.0%、9.4%、7.5%、3.7%和3.4%,绍兴出口下降2.5%。
7. 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加速进口增幅下滑。 受初级形状的塑料、铁砂矿和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一季度,浙江进口1032亿元,同比下降22.8%,降幅超过全国5.5个百分点,也高出上海、江苏、福建和广东19.4、14.2、13.8和12.3个百分点。浙江进口商品以原材料资源型商品为主,一季度,进口初级形状的塑料、废金属、铁矿砂等20大类原材料资源性商品501亿元,下降31.4%,占全省进口的48.5%。据杭州海关数据显示,1-2月20大类原材料资源性商品进口均价全部下跌,其中,原油、铁矿砂和初级形状塑料进口均价分别下跌49.2%、41.8%和19.6%,进口价格下跌成为全省进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分商品类别看,机电产品进口183亿元,同比下降11.1%;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08亿元,小幅下降1.2%;铁砂矿、废金属、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分别下降54.9%、25.1%和14.7%。
二、前景展望
从国际环境看, 全球经济温和增长,发达经济体增长前景有所改善。美国经济在收获了2014年二三季度的快速增长后,继续保持稳健扩张步伐,一季度进口需求旺盛。欧洲财政整顿力度减轻,日本推行新的经济刺激措施。IMF2015年4月最近预测显示,2015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5%。其中,美国经济将增长3.1%,超过2014年2.4%的实际经济增速。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1.5%和1.0%,均比1月份预测值有所调高。这将有利于以欧美为主要贸易伙伴的我省外贸出口保持平稳增长。
从国内形势看, 国内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增长的基本趋势不变,外贸政策利好因素将进一步释放。虽然一季度全国经济增速降至7%,经济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的“衔接期”,但积极因素和新兴力量正在积聚,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将提升外贸增长潜力。2014年国家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加强进口的相关政策,将在2015年继续发挥效应。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优化口岸服务、深化口岸协作和扩大口岸开放等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外贸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
市场采购贸易正式落地实施,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得批复,全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将有利于外贸的稳定增长。2014年11月,市场采购作为一种全新贸易方式率先在义乌落地实施,促进了义乌小商品出口,近期义乌小商品出口实现翻番。我省率先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商务、海关、国税、国检协同优化业务流程,积极应对“碎片化”的新兴贸易模式。电商企业纷纷选择在杭州落地安家,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蓬勃发展,近两月出口环比增长都在70%以上。同时,浙江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巩固宁波-舟山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积极打造“网上丝绸之路”,稳步推进“义新欧”中欧班列运行常态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
对外贸易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目前,全球经济面临汇率波动和地缘政治紧张等风险,虽然发达经济体整体形势走强,但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中一些地区已受到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和出口下滑的冲击。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全球贸易将缓慢复苏,在今年4月将全球贸易增幅预期从4.0%下调至3.3%,并表示有可能进一步下调预期。
国内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导致竞争优势的削弱,企业的订单不足。据省商务厅调查显示,3月份在手订单同比增长的企业占24.3%,较2月份环比有所下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2014年,浙江共遭遇来自美国、印度、土耳其等21个国家和地区提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113起,增长10.8%;涉案金额16.2亿美元,增长65.7%,涉及化工、轻工、冶金、金属制品、纺织等多个行业。
作为国际贸易风向性指标的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从1月初的771点开始大幅下降,在2月中旬触及509点的低点后,缓慢回升至599点,预示着国际贸易短期内难以出现较大规模反弹、仍将保持低速增长。出口订单景气指数下探至新低点。根据省商务厅对5000余家外贸重点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1-3月各月的出口订单景气指数分别为100.4、96.2和93.2,呈明显下降趋势,3月份低于荣枯分界点并下探至新低点,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较高,预计今年二季度出口出现大幅增长的可能性比较小,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服务业处 廖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