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至立:写在孔子学院创建10周年

19.12.2014  15:03
       2004年6月15日,胡锦涛主席出席了第一所孔子学院——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协议的签字仪式,拉开了我国在全球合作举办孔子学院的序幕。
  十年来,孔子学院秉承“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的宗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与所在国的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汉语推广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加强中外友谊提供了新的广阔平台和桥梁。习近平主席在祝贺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的贺信中高度评价孔子学院并深刻指出:“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应运而生 蓬勃发展
  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建立了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学校,设置了一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并招收亚、非、拉等地区的第三世界国家学生到我国学习汉语,为增进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交流和友谊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心下,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成立了由国务院11个部门组成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汉语学习需求急剧上升,原有的汉语教学机构和运作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为此,2003年3月,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决定在海外设立汉语推广机构,并将此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以孔子的名字命名海外汉语推广机构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以孔子的名字命名汉语推广机构使它具有与生俱来的知名度和传播性。二是孔子的名字与他的深刻思想及教育理论紧密相联,以孔子命名汉语教学机构无疑是独一无二的最佳选择。三是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具有独特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孔子学院以此鲜明地表达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世界的愿望。四是与其他国家推广本国语言的做法,如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等有异曲同工之处,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孔子学院的建立符合规律、顺应潮流,因此能在五洲大地迅速开花结果。
  ——孔子学院蓬勃发展。截至2014年9月底,全球123个国家(包括25个尚未与我建交的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约300万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超过100万人次。孔子学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范围“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
  ——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孔子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孔子学院总部先后制定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外派汉语教师管理办法》《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外派汉语教师年度考核办法》《孔子学院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暂行办法》《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等规章制度。2014年,各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有中外专、兼职教师29000人(其中各国本土教师占70%),满足了各国民众学习汉语的需求。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材体系。孔子学院总部组织编写了一批以多媒体为主的汉语教材和中华文化读物。开发了38个语种的《汉语900句》广播教材、《汉语图解词典》以及多语种的《长城汉语》等;改编翻译了45个语种的《汉语乐园》、《快乐汉语》、《跟我学汉语》、《当代中文》、《新实用汉语课本》等教材;开发了《新概念汉语》、《中国好人》、《孔子卡通读物》等新教材。完成《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地理常识》、《中华文化常识》30个语种、《中外文化交流故事丛书》10个语种的翻译工作。编写《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帮助各国编写本土汉语教材。截至2012年底,共有119所孔子学院开发各类教材332种,满足了各年龄段学生学习的需要。
  ——提供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和灵活的授课方式。孔子学院既面向大中小学,也面向社区和企业;既开展汉语教学,也教授京剧、武术、中医、书法、茶艺、歌舞、中国烹饪等具有浓厚中华文化气息的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各类孔子学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网络孔子学院向全球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并建立了多语种的《学习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广播、电视孔子学院为学生提供音视频多媒体学习资源,深受学习者欢迎。
  经过十年努力,孔子学院已实现了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汉语国际推广的转变;从请进来学汉语向同时走出去教汉语的转变;从专业汉语教学向更注重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教学的转变;从主要靠少数学校参与推广向系统内外共同推广的转变;从政府行政主导为主向政府推动、加强市场运作的转变;从纸质教材面授为主向发展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教学的转变。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设立孔子学院是加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孔子学院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客观需求,推动了汉语学习的热潮。世界上“汉语热”正在持续升温,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500多所大学、上万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一些国家政府已把汉语列为战略语言之一,鼓励民众学习汉语;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国家汉办举行的大型国际汉语比赛——“汉语桥”,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至今累计参赛的各国大学生达4万多人。近年来,孔子学院总部还组织和邀请了总共90多个国家1300多名外国中小学校长和有关人士访华,培训外国汉语教师6000多人,资助6400多人来华学习汉语。这些活动都进一步推动了汉语学习的热潮。
  孔子学院为促进中外交流提供了新的多方位平台。孔子学院为促进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汉语则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精神和人文思想。孔子学院在教授汉语的同时还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举办专题文化讲座,使更多的人接触中国的文化,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思维逻辑,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我国在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必须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与认识。孔子学院在这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外国人掌握汉语,有利于提高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也为他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奠定了基础。孔子学院以“和谐”思想为核心,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说明中国,对于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具有积极作用。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与外国“人民对人民”交流的最好平台之一。中国海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在与国外公众面对面的教学交流中,发出娓娓动听的中国声音,讲述着中国新鲜生动的故事,展示着中国和平、开放、文明的形象。
  孔子学院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孔子学院采用的中外双方大学合作共建的独特办学模式,成为我国高校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我国一批大学在合作共建孔子学院中,派出师资和管理骨干,为当地人民学习汉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高校的国际知名度。中国高校在参与孔子学院建设过程中十分注意学习外方高校的办学经验,促进了自身水平的提高。共同建设孔子学院大大促进了中外高校间科研、人才、学科等方面的交流。
  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外交工作大局,为增强中外友好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孔子学院提供了一种极具亲和力和自然形态的外交方式,成为政府外交、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的新舞台和实现形式。据统计,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国访问期间出席孔子学院的各种活动达200余次,外国政要到访孔子学院也超过200多人次。孔子学院为增进国际友好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越多, 中外人员之间的交流就愈通畅方便,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的渠道就更宽,效率更高。据有些国家统计,共建孔子学院的双方大学所在地之间的经贸合作普遍因孔子学院的建立而有所加强。
  汉语的世界推广为中国人出国旅游和外国人到中国旅游都提供了极大方便,大大促进了中外旅游业的发展。有外国学者认为,孔子学院创办以来对全世界旅游业的贡献率超过3%。一些国家的学生因学了汉语,就把假期游学目的地定在中国,而中国之行则使他们认识和了解了一个生机勃勃、积极向上、文明友好的真实的中国,增强了对中国的友好感情。
  总之,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的一张闪光的名片,是名符其实的语言之桥、文化之桥、交流之桥和心灵之桥。
  携手前行 共创未来
  十年来,孔子学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是世界各国友好人士和民众的共同创造、共同财富和成功实践。
  形成了独特的合作办学模式。孔子学院始终坚持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孔子学院总部严格按照《孔子学院章程》的规定,根据外方自愿提出的办学要求,在中外双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合作举办孔子学院的协议。孔子学院建设始终坚持外方为主、中方协助,共同筹措办学经费的办学模式, 使中外双方形成了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孔子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讨论通过了《孔子学院章程》,相继制定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大纲》《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等规章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孔子学院的健康发展。
  形成了齐心协力办好孔子学院的良好氛围。每年举行一次的孔子学院大会,已成为各国孔子学院代表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交流经验、共商发展大计的平台,对提高孔子学院整体办学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大学派出的优秀教师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成为促进孔子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驻外使领馆大力支持孔子学院的建设,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各部委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孔子学院建设;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汉语对外推广工作新局面。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是孔子学院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主席和胡锦涛主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孔子学院的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和基本原则;李长春、刘云山同志始终关心支持孔子学院发展,精心指导并帮助孔子学院克服了许多前进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刘延东副总理把孔子学院工作不断向前推进;许嘉璐副委员长作为著名语言学家,为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外文化交流倾注了大量心血。
  过去的十年,是孔子学院快速发展的十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孔子学院应坚持正确的办学宗旨,不断完善办学机制,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为对外汉语推广和增进中外友好关系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汉语推广和汉语教学的基本定位。汉语对外推广和教学是孔子学院的安身立命之本,外方的办学积极性也是来自人们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和热情。因此,孔子学院要坚持汉语教学、推广的基本定位,偏离了这种基本定位,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中外合作,外方为主”的办学体制。充分发挥外方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外方的意见和自主权,尊重当地国情,尊重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共同办好孔子学院。
  进一步推动孔子学院的本土化。加强本土教师的培养和本土化教材的开发,使汉语教学与本土文化接轨,切实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加强跨文化交流的理论研究,为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深化办学内涵。提高教师水平,确保孔子学院教师的质量。加强本土师资的培养,注意吸收华人华侨和留学人员作为汉语师资,充分发挥他们的双语优势。不断开发新的精品教材及文化读物,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体系。大力加强网络教学和资源库建设,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以便捷的方式获得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把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那样:“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掌握了汉语这把钥匙,人们就必然要求走进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殿堂。因此,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向学习者介绍中国文化,提供文化精品是客观需要,也是孔子学院应尽的责任。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发掘和保护,提高文化传播水平。加强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充分利用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吸收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
  孔子学院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是硕果累累的十年,也是风雨兼程的十年。展望未来,孔子学院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外文化交流及和谐世界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全球有上亿人在学习汉语,孔子学院和其他汉语学习机构星罗棋布、学者云集、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汇;另一方面,我国已有300万人出国留学,吸收各个国家的文化精华,国内有几亿人在学习外语,其中学习英语的队伍尤为庞大,各种各样的外语学校、学习班、补习班比比皆是。对这种和谐繁荣的文化景象,中国表现出高度的包容、开放和文化自信。相比之下,当下一些地方出现的杂音是多么不合时宜,多么狭隘,甚至抱有偏见。当然,这丝毫也挡不住孔子学院前进的步伐。
  孔子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文作者曾任孔子学院总部首届理事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