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仲起:潮起潮落观无涯

16.10.2015  07:31

观无涯(95cm×180cm) 孔仲起 作 1990年

    孔仲起先生的创新,是因为他的山水画尤其是那些以云水为主题的作品具有十分独到的表现能力,无论从外在的形式感还是从内具的笔墨精神,都迥然有别于古人而卓然自立于当今艺林。

    10月,82岁的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院中国画系山水教研室主任孔仲起先生离世。在告别追忆先生的同时,我们也得以回首和梳理他60年的艺术人生。

    以生命之有涯,逐水之无涯,在成就自己绘画风貌的同时,他也把中国山水画中水的形象、水的意境,拓展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他对中国画的云水表现

    有开拓性的贡献

    古人留下诗篇的地方,在穿过千年时空后,似乎有些暗淡。那些曾经炽热的情感丰碑,被时光慢慢融化,流淌到地平线上,也涓涓地流淌在孔仲起的笔下。

    无疑,孔仲起在中国画的云水表现领域有开拓性贡献,其发明的云皴法、弧勾法、短线法、水彩泼墨法等技法,能有效表现江河湖海不同的真实动态与深远意境,使笔下的潮水、海水有铺天盖地的磅礴气势。

    时至今日,人们早已把孔仲起所画的江海潮称作“孔潮水”,甚至美术界有的人还会说:看钱江潮不如看孔家潮。

    不用说,这肯定是一段艰辛、费力然而却充满诱惑的长途跋涉。

    也许是江山有幸,也许是孔仲起有幸。早在1958年,孔仲起先生和方增先先生等一起来到浙江海宁观潮,汹涌壮阔的钱江潮第一次给了孔仲起以久久的震撼。就在这一次,孔仲起与江潮或者说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要为它写照,为它传神。

    回到美院后,他开始着意研究古人的画水技法,并认真临摹了清人袁耀的《观潮图》,激动万分的孔仲起先生不能自抑:“古人的技法无疑是十分高明的,然而我发现,要想用它们来表现我所感受到的那种有如山崩海裂的摄人神魄的江潮的气势似乎还远远不够。

    然而,使孔仲起先生再一次急切而长久地去亲近江潮的,又何止是一种欲胜出古人的信心,他是要让郁勃于胸中的潮水般的激情,直接化作滔天的江潮在宣纸上尽情奔涌。“为了观察和写生,我干脆携着画具住在了六和塔附近的屏风山疗养院,而且一住就是几个月。”在这里,“一月周流六十回”的钱江潮水,不仅使孔仲起先生畅情饱览了它那奇肆诡谲的百态千姿,同时也让他用一生的热情去描绘澎湃的江潮海浪,并创下了丰硕的成果。

    自从1964年起,孔仲起先生创作了他的第一幅《浙江潮》以来,他的艺术生涯就再也没有和“”分开过。无论清溪碧潭,还是平湖广泊;无论江湍河跃,还是海啸川奔,他都愿意用手中的那支笔去吟咏它们、赞颂它们。

    在孔仲起生前的画室里,他曾缓缓地展开画卷——就在那些因心造境的充满人文情怀的画面中,他以雄健奔放的笔触、沉厚、轻灵相兼的墨韵去追求真趣,追求意境,追求那种大气磅礴、轩昂激越、催人奋发向上的健康的精神。他的画风兼有阔略与缜密的特点,充满着动的韵律美和静的端庄美——大动之中寓极沉静,大静之中又一片生机发露、蓬蓬勃勃,这其中的微妙幽深,除却靠观者以自己的慧心去品赏领悟之外,所有的解说可能都是费辞的。

    可以设想,倘若你终日面对像《观无涯》《胸贮沧海意卷风涛》《月潮》《海韵》《乱石崩云》《锦屏临海浪》这样的杰作而不肯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细细感觉,那么即使你徒然惊叹于它们隽永的韵味、非凡的气度,人们也必会为你感到惋惜。为什么呢?因为你还不知道,此时的你正与古人素来所深怀感激的“眼福”二字擦肩而过。

    不会忘记2007年,孔仲起先生的第一次个人画展——从艺60年来的160余件山水精品环绕在浙江美术馆四周,济济一堂的人们与一长溜花篮将走廊挤占得满满当当。

    不会忘记2013年,孔仲起先生人生最重要的八十回顾展,其画水题材的丰富性与表现技法的多样性,让人叹为观止。

    美术理论家尚辉称赞:传统的山水画中淡烟轻岚、幽壑深谷的居多,真正画烟云变幻、浊浪排空、峡江急流的少之又少。孔仲起先生所表现的卷云堆雾、神奇变幻是一种对中国画审美境界的开拓。

    于是,我们看见,孔先生一笔一笔堆起来的云,在整体上呈现烟雾、烟云的飘渺变幻,又体现出中国画特有的用笔之美,干湿并用,特别是一些飞白的干笔,显得毛松厚重,完美地表现了白云的质感。

    于是,我们看见,孔先生画水尤擅表现潮头浪花,既不纯以勾线,也不唯以湿墨,而是勾线与墨塑有机地结合,互为补充。

    于是,我们看见,孔先生或波涛起伏,或水天一色的早潮、夜潮、回头潮的每一种姿态,从澄澈得可以息心止欲归人宁静的半亩方塘、一泓清涧,到喷薄激射使人荡涤胸臆的风涛怒海、奔流壮瀑,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刘慧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