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文物变网红 听总导演谈台前幕后
文物变“呆萌”笑翻网友?动画太可爱被打call?解说太震撼被膜拜?正在央视纪录频道热播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凭借“文化底蕴+幽默画面+内涵解说词”,被网友点赞“温暖有力量”。开播之后,文物变“网红”,其独特魅力势不可挡。
日前,《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播出,首个出场的是被誉为“凤凰传奇”的妇好玉凤,这件玉凤线条流畅,风韵迷人,它属于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眼尖的网友似乎看出了不一样的神韵,留言道:“中华儿女多奇志,爱武装也爱红妆”、“姿态好美,感觉这只凤凰活了”、“见物如见人,小蛮腰高翘臀,这么美的玉凤,想必妇好将军也是位‘镁铝子’”。妇好的玉凤恰似她优美的风姿,定格在历史的风景线上,为后人所景仰。
有观众看完纪录片后表示:“六千年的时空流转,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日前,节目导演徐欢也接受了采访,谈《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台前幕后。
记者:如何确定每集文物讲述的内容?
徐欢:黄金洲用“失蜡法”复制曾侯乙尊盘,正好有这么一个人,其他还没有这么一个人能够去做工艺呢,这是一类,这一类不是很多,因为找不到那么多合适的人。还有就是你们看到的那个类型,它就是讲莲鹤方壶,它其实就是从造型来讲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和道德的追求,格物致知、托物言志,这种器物的类型或纹饰、图案循着这个思维,肯定要强化这个形象,这也是根据文物本身来确定的。
记者:如何理解“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个片名?
徐欢:我们认为,所谓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就等同于国宝不会说话,是我们发现它的价值点,文物本身自己的我们想解读的价值点,而不是用它过度地去解释,用它做为一个切入点来讲历史的故事,或者是文物流转的故事。像《国家宝藏》那是一种类型,艺术史上也有研究,一个是讲文物本体,一个是讲外围流转的故事,或历史。我们可能侧重于讲文物的本体,所以原来打的100集的体量,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到明清,它真的是构建了中国的一个用文物讲文明的历史。我们只不过谦虚一点,它5分钟的东西,我们原来叫浅言初生,你只是用很短的话讲它出生的年代,它在那个时期作为文明的坐标有什么推进,有什么改变,这可能是要打出的一个牌。
记者:选择拍摄文物的标准是什么?
徐欢:就像大英博物馆用100多文物讲世界历史,我们不讲中国史,我们讲文明的历程。可能我说的太正了,文明的历程、文明的素养、文明的坐标,可能有更好的词去切题,能够更准确地让人知道,你看完这100件之后你大概能了解中华文明上一些关键的点,这可能是我们当时选择文物的一个标准,所以解读的标准也是尽量能够体现文物本身的价值和特性。任何文物,无论是一级、二级、三级的,都可以讲,有些很好玩很有趣的。
记者:如何设置文物的出场风格?
徐欢:我们后面会讲到,就是关羽形象,关羽这个形象在中国太重要了,明代之后他为什么就成为这样的一个人物,这里如果能解答这么一个问题,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可能100集能提出200个问题、100个问题,我们没有罗列,观众去提问,需要有人引导,大的方向是这些,之前我们也考虑到用一个模式套,这样从制作来讲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这不符合文物本身的特性。比如讲8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只能找一个现代的人把笛子吹响,能听到8000年前的笛声。原本我们都想过,这都是集思广益的。比如说何尊,现在叫这里有中国吧,这也可以转换成何尊自己说,我第一次说出的中国,这也可以转换一种思维。中华文明8000年,听着8000年文明的第一个乐声,我觉得国宝需要网络的声音,但是又不能太过,毕竟是国宝。
记者:在创作时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点?
徐欢:可能得注意一些跨界的,文明的纬度挺大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有科学、经济、社会生活的,国宝确实是包罗万象的。原本比较注重文物自身不同纬度的提炼,还有就是如何拉近人对文物的情感,这可能是当时创作时注意的点。
记者:创作这部片子的初衷是什么?
徐欢:我们拍摄这部片子的动机是想让人们更亲近、更好地理解这些文物,最好的是情感牌,拉近观众对国宝的距离,“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同于“如果国宝不会说话,而是我们对它的解读。文物的美是大美的概念,也有审美的愉悦,也有未知文明的讯息,我们应该对这些国宝有尊重和情感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