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诗词中国根深叶茂

11.08.2015  12:18

  2014年9月启动的第二届“诗词中国”创作大赛日前落幕,共征集到传统诗词11万余首,投稿作者近3万人,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仅12岁,足见“诗词中国”是一次影响广泛的文化赛事。

  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当下诗词创作所面临的窘境——诗词的影响力在下降,喜爱诗词的人在减少,诗词的群众基础尤其青少年队伍在萎缩,刊载诗词的纯文学刊物生存艰难等。

  诗词是一种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高雅文学形式,它触及心灵,修身养性,培养道德和审美素养,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度体现。无论在中国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历史中,诗歌都堪称瑰宝,唐诗宋词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享誉世界文坛。弘扬国学和传统文化,诗词亟待振兴。

  不得不承认,商品社会导致很多人心境浮躁,人们难有时间和雅兴静下心来去创作和欣赏诗词。同时,教育的“功利性”并没有给诗词太多在青少年中传播的机会。近20年来,无论是传统律诗还是现代诗歌,真正能走进课堂和考场的属凤毛麟角,许多省份高考语文试卷都把诗歌排除在外。由于中考、高考不考诗歌,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几乎不涉及诗歌,更无写诗的作业。诗歌不登课堂、不入考场,长此以往,诗歌这一文学奇葩很可能出现人才断层、精神丢失。

  因此,我们要积极营造爱诗、写诗、咏诗、品诗、评诗的氛围,如“诗词中国”之类的创作活动应常态化,促进公众对诗歌的喜爱。此外,“诗词中国”要根深叶茂,应寄希望于青少年,需要从娃娃抓起。诗歌是激情与心灵感悟的产物,爱诗、写诗的人,更有蓬勃的激情和崇高的志趣,诗歌进课堂符合素质教育的导向与要求,诗歌进考场也许也会给高考增添新鲜、活泼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