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浙江工业新常态

16.01.2015  19: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经济新常态9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工业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也是经济新常态表现最为集中和突出的领域。结合浙江发展实际,工业新常态可以归结为新速度、新结构、新动力、新方式四大特征。 
  从增长速度看,浙江工业是全国最早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省份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工业增速平台由2002-2007年的15%左右下行到10%左右,2012年开始更是进入了个位数增长阶段。虽然增速换挡是新常态的重要表现之一,但保持工业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是全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常态下仍需要着力抓好稳增长。
  从产业结构看,浙江工业是全国最早暴露结构性矛盾并推进结构调整的省份之一。早在2000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加快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目标和任务。十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持之以恒做好存量提升和增量发展两篇文章,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2013年以来,以治水治气为突破口,倒逼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我省已成为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典型。虽然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起步较早,以信息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目前低端落后产能的比重仍然较大,新常态下仍需着力推进调结构。
  从发展动力看,浙江工业是全国最早由投资和出口推动转向创新和内需拉动的省份之一。投资和出口曾经是我省工业快速增长的两大主要动力,但“十一五”以来均有明显的下降。1990-2005年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0.6%,2006-2013年间年均增幅只有12%;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也由2006年27%的高峰值下降到2013年的18.8%。与之对应,近年来我省创新和内需要素对工业增长的驱动作用大幅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5年的8万元/人·年提高到目前的17.7万元/人·年,内销对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从76.8%提高到83%。我省工业增长动力提前转换的事实表明,新常态下既要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推动作用,更要依靠创新驱动和内需拉动。
  从发展方式看,浙江工业是全国最早走上高效集约发展之路的省份之一。缺煤无油少矿、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容量有限的省情迫使浙江工业更加注重高效集约发展。我省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已从2005年的0.90吨标煤和1.41吨标煤分别下降到2013年的0.63吨标煤和0.89吨标煤,能源利用效率位居全国第3位,2014年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双双创下历年来最大的降幅;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达95.2%,高出全国32.4个百分点。我省工业增长方式提前转变的经验表明,只有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的工业,才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工业,随着城乡居民对水、气、土壤等生存环境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必须继续坚持走高效集约发展之路。
  浙江工业如何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首先,要把工业新常态当作竞争的新起点。旧常态下,一些市县抓住了当时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在新常态下已经难以为继;也有一些市县虽然错失了旧常态时的发展机遇,但新常态为它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可以说,无论是工业发达市县,还是工业欠发达市县,工业新常态让大家同时处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要把工业新常态视作工作的新要求。树立“大增长”的理念,科学看待生产增速的回落,更多关注质量效益的增长,把增长的目标定位为“生产+效益”的综合性增长。树立“大工业”的理念,科学看待制造环节比重的回落,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把工业的内涵定位为“制造+服务”的大工业。树立“大信息”的理念,科学把握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内在关系,更加重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把信息经济定位为“信息产业+信息化应用”。树立“大融合”的理念,科学把握产业之间融合发展、跨界发展的大趋势,把推进发展融合型产业作为工作重点。
  要把工业新常态看作面临的新挑战。伴随着工业增速的下滑,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有可能增加,产能过剩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从而加剧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能不能过好工业新常态这一关,是对我们的重要考验,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冷静应对、努力化解。
  要把工业新常态化作发展的新机遇。工业新常态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结构调整机遇,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增长速度的回落,可以倒逼更多的低端产业、低端产品和落后产能退出市场,从而为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财税、金融、价格等改革的深入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使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我们要积极主动把握机遇,在经济新常态下重塑浙江工业发展新优势。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