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临海:“我们家从来没把她看得很特殊”——最美母亲金志英

09.05.2016  11:39

    金志英的心愿跟绝大多数的母亲一样:希望孩子健康!

  只是这平凡的心愿背后,隐藏着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故事。而从更广大意义上来说,它背后隐藏着的,还有我们社会随处可见的艰难民生。

  为此,对这个故事,你我都不应视而不见。

  金志英把家安在小区的进门口,一单元,一楼。也许这样的安排并没有刻意,但很快,我意识到这应该是生活所需。穿过厚重的防盗门,丫丫的热情随即就“包围”了上来,她很兴奋,在金志英的引导下,她跟所有学龄的孩子一样,很礼貌地跟我打招呼,并和弟弟一起,执意让我吃刚出炉的青团。

  金志英欣慰地笑了:“我们家从来没把她看的很特殊。

  丫丫已经12岁了,因为出生后在医院的意外缺氧,不可逆转的伤害给她,给金志英,给这个家庭蒙上阴影。“那种瞬间天塌地陷的感觉,真的,就没有形容词。”金志英对当时的描述用了一个摊手的动作,许是因为孩子在场,她的表达很轻,眉宇微微触动,话锋随即就转了。我感受得到,那些暗昧难言的辛苦,有意或无益地,被身边的这位母亲平静地省略了……

  “去过很多医院。”也许对于她来说,这就是稀疏平常的日子吧,她的每一句表达都很简短。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也许我需要更多一点的提问,但显然记者的这种身份让她有些局促,她始终保持着淡淡地微笑,跟我强调,“丫丫还是很棒的!

  我不得不承认,从见面的那个瞬间开始,她身上无不透着一个母亲的坚忍。

  丫丫确诊至今,金志英都没有过任何的情绪反复,她坚定至极:不能放弃这个孩子!12年前,金志英还在当时的沿溪中学教书,每两周雷打不动去杭州儿童医院取药成为她的生活重点之一:“那个药水装在小罐子里,就必须竖着,每次20来瓶,我就抱着它们回来。

  一直到孩子两岁,每天都在药水和挂针中来来回回,有时候外人看来真觉得她“像玩疯了一样”。“那时候广告上说有款功能型饮料‘脑力键’,我就整项整箱扛回来。”金志英的印象中,但凡有人说起或者报纸上有报道或者电视里有相关广告,她都跟家人一道,各种尝试。当时大洋街道的三峰康复医院就承载了这位母亲的质朴心愿。她连同家人,在医院周边租了小房子,坚持不懈地带着丫丫去医院做康复项目。虽说自己教书的地方距离医院特别远,但她还是坚持每天来回。从沿溪公交车到后山再转车到新客站然后再坐车回三峰,在康复医院治疗的3年里,中巴车师傅都被她的契而不舍所打动,但比起这些,金志英更关注孩子的康复状况。

  2009年10月15日晚,丫丫迈出了人生第一步!

  站立,这个同龄儿童8个月就能完成的事情,她的孩子比别人多花了4年时间学习站立,每天她都抱着丫丫的身子,握紧她的脚,拉直,让她慢慢适应站立;走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情,她每天都要抬着女儿的肩膀,让她的脚踩着自己的脚板,慢慢向前移动……就这样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丫丫终于能走路了,尽管有些东倒西歪。

  金志英从那一刻开始,就更加坚定了。北京、上海、温州、东阳……大大小小的医院,辗转再辗转,奔波不怕苦。光是丫丫脚上的康复矫正鞋,她每年都需要花上5000多元,“矫正鞋需要定做,最初我们就杭州、上海、北京各个地方带着去量脚定制,一直从2岁穿到11岁,今年她可以穿普通的鞋子了,特别欣慰。

  真是一个强悍的母亲!就在去年暑假,金志英从电视上获悉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在治疗儿童脑瘫方面有优势,她又开始积极准备。因为手术的费用高,北京住宿吃饭都需要花钱,她把落脚点选择在窄小的小宾馆,手术住院期间院方又规定不允许在医院晾晒衣物,为了孩子舒服些,她就半夜三更偷偷给孩子擦身洗衣服,第二天赶在天亮之前再偷偷收进来;因为空间狭小,蚊虫肆意,她又彻夜守着给孩子驱蚊……但显然这些都被她忽略不计了,“全家人的心血都耗在孩子身上,亲戚朋友也都各种帮忙,经济负担真的很重。”金志英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医疗报销的困难,大部分治疗的花销让她和家人都深深感受到了压力,她很希望在未来,我们城市的社保可以更为完善,也很希望在将来的哪一天,丫丫可以去相应的学校就学。

  金志英从始至终跟我讲述的真的不算多。所有辛苦加起来,打击着这个隐忍坚强的母亲。这是意外的,它既不能归罪于这家人的品质,也不能归罪于这个时代或制度。但这个孩子和这位母亲的命运可以算做一种提醒:许多人的生活还远算不上美好,我们真的还有很多事要改善。就像金志英,她仅仅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跟普通孩子一样平常……(宋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