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女生校园暴力:青春期不自信 满足虚荣心
暴力女生一种带毒的花
家长一味宠溺学校息事宁人会助长暴力
在不健康的是非观下,一些女孩子只为了“面子”就成为施暴者,而这种“打出来”的“气场”又满足了这些女孩子的虚荣心
在青春期,困扰和挫折增多了,同时自信心又下降了,遇到挫折的女孩子就有可能采取暴力的方式释放压力
生活有两股泉水,一个是快乐,一个是智慧,只有这两股泉融合在一起时,人才有幸福。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往往欠缺把“两股泉”汇集在一起的能力
北京时间27日,“中国留学生涉嫌绑架施虐同伴案”在美国再次开庭,虽然案件还没有最终判决,但有分析称,施暴的女生有可能获罪终身监禁。
这起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案件之所以引起国内各方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涉案人均来自中国,又是女孩;另一方面,最近一段时间国内也爆出了多起校园暴力事件,而其中好几起事件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女生。
近两周,本报集中关注校园暴力问题,今天,我们将目光转向女生暴力。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如果我们的家长能真正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如果学校能不一味的息事宁人,如果我们的法律对于暴力行为能有更加鲜明的惩罚力度,就不会有那么多本来柔弱的女孩子成为“霸王花”。
女孩一直以来都是侵害事件中的受害者形象,当她们中的个别人忽然翻脸成为施暴者、成为同龄人眼中的恶魔时,人们感到震惊、痛心。共青团北京市委课题组2014年在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时发现,一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近年来女生的不良行为有所增加。
为什么昨天还需要呵护的小花今天却长成了“霸王花”?为什么现在“霸王花”频现媒体?面对“霸王花”,成年人该做些什么?
女生校园暴力常以群体面目出现
跟男孩打架经常一对一“单挑”不同,女孩子之间的暴力行为通常是“一群”对“一个”。
初二女生汤晴是校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一天刚下课,她就被人拉到了厕所里,几个女生上来就扇她耳光,用拳头打用脚踢。领头的女生说:“你说我坏话被我知道了。”
“其实我根本没说她坏话。”汤晴说。
而那几个参与打架的女孩其实并不清楚汤晴到底有没有“说坏话”。
汤晴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打她的那个女生小团体并不是唯一的,几乎在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存在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间也有默契,比如,“某几个女生绝对不能惹”。
中国青年报记者接触了一名传说中“绝对不能惹”的女生。“我也很害怕打人被老师告诉家长,但当朋友提出‘今天要打谁’后,我也不能拒绝,拒绝了多没面子。”同伴压力是她参与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同时,在校园里“没有人敢惹”也让她自我感觉良好。
在不健康的是非观下,一些女孩子只为了“面子”就成为施暴者,而这种“打出来”的“气场”又满足了这些女孩子的虚荣心。
女生在青春期非常不自信暴力事件多与“关系”相关
“其实女生普遍比男生还难管。”一位来自陕西省岳庙高中的老师说。
“女生的暴力行为主要发生在青春期。”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自信心下降,自卑感增加。由于性的发育,她们出现了很多不适应,她们的内心经常有这样的疑问“我漂亮吗?”“别人喜欢我吗?”“为什么有的女孩子减肥容易疯狂,这与她们这一阶段对自己极为不自信有关。”孙云晓说。
孙云晓介绍,美国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该研究调查了3000名儿童,结果发现,女孩到10岁就开始觉醒,并且特别有自我意识。与同龄男孩相比,她们显得压力更小。但是,一旦她们进入青春期,情况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女孩在这个阶段会认为,跟男孩比,自己没有多少能力,对生活也没有多少期望,对自己不满意的女孩高达70%以上。
“她们遭受着自信心跌落的痛苦,她们容易通过自己的外表和获得男孩的好感来寻求解脱痛苦,而不是通过学习。”孙云晓说。
“女生之间闹矛盾的原因要不就是谁在谁背地里骂谁了,或者就是两个人抢一个男的,或者就是谁惹了谁的姐妹,我要去打你,姐妹义气。”刚从兰州一所初中毕业的林雨说。
孙影与汤晴来自同一所学校,她也曾经被一个霸王花“小团体”“盯上”过,即小团体站在一起,盯着某个人看,这在学生中被认为是她们在寻找下一个目标。不过孙影当时并不怕,因为如果“打起来了”,还有男朋友帮她出气。
很多女生之间的暴力事件最后都会升级为女生的男性朋友们的争斗,“关系”成为引发“霸王花”们动手的最主要原因。
在那起轰动了美国,同时也震惊了中国的“中国留学生酷刑绑架案”中,起因也跟感情有关。离开父母家人、离开熟悉的文化,巨大的孤独感挥之不去,这些孩子更加彼此依赖。青春期就像一双翻云覆雨的手,本来内心极端渴望感情的温暖,但一个挫折就把自己变成了无情与狠毒的人。
“困扰和挫折增多了,同时自信心又下降了,遇到挫折的女孩子就有可能采取暴力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压力。”孙云晓说。
用拳头教育、用钱摆平父母不正确的教育酿苦果
可是,谁的成长会一帆风顺?谁的成长不会遇到挫折?难道遇到挫折就要用暴力解决吗?
“并不是每个受过挫折的孩子就一定会使用暴力,因为教育和家庭环境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孙云晓说,半数的中国孩子在家里都挨过打,“父母用拳头教会孩子们用暴力解决问题”。
“我们那儿的家长不教育小孩,家长也挺暴力的,有时候孩子之间闹了矛盾家长会打起来:‘要是你的孩子再打我的姑娘,我就把你打死。’”林雨说,在这种环境下,不少孩子不把打架当回事,如果打完了真的告诉家长了,“家长就把孩子领到医院拍片子、赔钱,或者到派出所,赔1000~2000元”。
家长们不仅自己把“金钱至上”当信条,还把这些肮脏的东西淋漓尽致地带到孩子的世界中。
在美国加州那起著名的绑架施虐案件中,有些当事人的家长仍然延续着在中国的行为方式,试图要拿着钱到美国去私了,没想到不但没能救自己的孩子,自己也要面临法律的惩罚。
父母的这种做法其实是亲手把自己的孩子推向深渊——不少“霸王花”在大打出手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犯罪。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完全不尊重孩子非打即骂,而另一种极端是毫无原则的宠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副教授谢丽丽介绍了她接触过的一个单亲爸爸家庭。刚接触这位爸爸时,他的女儿才9岁,当时谢教授就发现了爸爸对女儿过分宠溺了,“几经提醒,但是这个爸爸并不在意”。
后来这位爸爸把女儿送往国外的女子寄宿学校。由于家庭对孩子缺乏管教,只是一味宠着,结果在女子寄宿学校,和一群14岁的女生在宿舍里打群架,最后头破血流,警察介入。
这个孩子“甚至虐杀动物”,谢教授说,在警察和医生的提醒下,父亲这才想起来咨询心理学工作者。但是为时晚矣。“错过了教育的关键期。很多学生青春期发生的行为只是结果,可以追溯到孩子的童年期和幼年期父母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屡屡出问题,要不然专制,要不然就是溺爱放纵?”孙云晓说,生活有两股泉水,一个是蜜泉,一个是清泉,也就是一个是快乐,一个是智慧。只有这两股泉汇合在一起时,人才有幸福。而我们家庭教育往往欠缺把“两股泉”汇集在一起的能力。
现在的中国还有一种错误的家庭教育的倾向,就是家庭教育的完全缺失。
一位专家指出,校园暴力事件大多不会发生在太偏僻贫穷的地方,也不会在经济很发达的地方,而是城乡接合部或者一些小城镇。
城乡接合部聚集着大量的从农村出来的务工人员,由于生活的压力,这些人通常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成长,这里的很多孩子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
而一些城镇还聚集了大量撤点并校后来城镇住宿的中学生。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都到外面打工了。他们日常生活在学校中,周末回家时面对的是缺少教育能力的祖父母。陕西华阴市一所镇中学的郭老师说,“同一个村子的人开着一个破的农用三轮车一起来接,车上坐的都是老人。”寄宿制导致学生更脱离家庭,也使得孩子之间朝夕相处,产生摩擦的几率更大。周末被接回去的孩子完全处于放养状态。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对校园暴力的助长
中国政法大学一位专家曾经在媒体上指出,中国校园暴力的受害人大多以沉默应对,报警的受害人很少,这和校方往往“大事化小”的处理方式有关。“如果学生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与校外青少年之间的暴力行为被校方知晓,程度较轻、估计不构成故意伤害罪的,校方通常也只是批评教育。”
“很多学生在学校遇到这种事(校园暴力)很少告诉老师,老师管就是叫家长,而很多家长又是那个样子,老师就不管了。”林雨说。
大家都觉得“霸王花”是冷血的、无情的,她们用暴力征服了一个个跟自己作对的人,她们至少在心理上应该是胜利者了,但其实“霸王花”是一种带毒的花。在很多心理学家眼中这些孩子同样也是受害者,“施暴者和被施暴者都需要心理辅导。”谢教授说,对于被施暴者来说她们可能面对一生的噩梦。在她们青春年少、花样年华的时候,而且心理不太成熟,如果被施暴,她们对人性、对社会可能会失望,可能会影响她们一生的人际关系交往。也有的被施暴者,会产生反社会人格,去报复同学和社会。而对于施暴者来说,由于她们觉得暴力能解决问题,而且不用受到特别重的惩罚,所以她们以后更加倾向于用暴力行为,这对于她们的心理和成人期的成长都有莫大的伤害。(文中青少年皆为化名)(本报记者樊未晨李晨赫实习生彭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