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追寻迷失的釉彩——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工艺美术大师郦越宁

04.05.2016  22:25

郦越宁正在工作。

    旋转的陶土,在灵动的手指间时窄时宽,随着手的力度变换着形状。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

    记不清,这是郦越宁做出的第几个南宋官窑作品坯件。

    作为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郦越宁38年来用精湛的技艺找回了失传的南宋官窑制作工艺;38年,他用工匠精神解开南宋官窑最美丽的谜团。

    苦练技艺打基础

    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位于萧山杭州民生陶瓷有限公司内,这幢古董般的老建筑就静静地矗立在厂区的西北角。看似不起眼,却有大“名堂”,制作南宋官窑瓷器的所有工序,都在这里完成。

    郦越宁的办公室就在这幢小楼的三楼。说是办公室,倒更像是一个艺术室。一进门,记者立即被满眼的粉青色南宋官窑瓷器吸引,这些作品大部分出自郦越宁之手。

    “您现在还自己动手做吗?

    “当然!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我每天都在这里,自己动手做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看着如自己孩子般的瓷器,郦越宁的眼里闪烁着光芒。

    1978年,高中毕业的郦越宁被招进了当时的杭州瓷厂,每天的工作就是修坯,一天得修几百个。日复一日,他却干得挺起劲。从修坯、制作模具到拉坯,郦越宁在熟能生巧的过程中对这项工艺产生了深厚感情,也开始琢磨如何提高技艺,复原南宋官窑瓷器。

    潜心研究找差距

    1989年,刚当上南宋官窑研究所副所长的郦越宁领到重任。老厂长拿来几块南宋官窑正品残片,让他好好研究。

    这一对比,让郦越宁看到了差距,“跟古代相比,我们的技艺实在差得太多。

    从早期的“厚胎薄釉”“厚胎厚釉”,再到后来的“薄胎厚釉”,南宋官窑瓷器经历了几个阶段。而“薄胎厚釉”最能体现南宋官窑的特点,但工艺上有难度。

    南宋官窑的“薄胎厚釉”技术,大家虽有认知,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都很难实现。直到2001年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展览上,一位大师的话点醒了郦越宁,让他意识到,想要真正还原南宋时期的经典,必须要做出二次釉甚至是三次釉的产品。

    回到杭州的郦越宁静下心来研究,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一次次期望与失望的轮回中,他们没有放弃,经过3000多次试验,每天10小时烧窑,10小时冷却,2009年,一只二次釉仿南宋官窑碗终于成功出炉了。

    经过8年的奋战,当看到这只漂亮的碗时,郦越宁再也止不住热泪……

看点其他新闻: 2016年杭州续建地铁和城际铁路168公里

杭州一保洁员离职后收到最后一笔工资:12万元!

一个车位竟被卖给了两个人 两人还都有转让协议

西湖夜游今晚开放 多种船型可供挑选

一辆载水果货车翻下高速 200多万元打了水漂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方力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