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财学子调研50个自然村小微水体 探“奇”招治水有奇效
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24日电(牛妍 童笑雨)在劣Ⅴ类水体的治理中,“小微水体”如同贯通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连接起江河湖海等“大动脉”。近日,浙江财经大学社会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该省50个自然村调研小微水体的整治情况,并见证了“生态洗衣坊”、“十米河长制”等“奇”招在各地的治水奇效。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抓“五水”,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项。治水就是抓民生,可以说,“五水共治”是一举多得的政策,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随着“五水共治”在浙江省的深入,小河小溪、农村池塘和沟渠等小微水体的治理也得到了众人关注。据悉,目前浙江省小微水体数量已达到16455个,累计投入治理资金达百亿元。为响应该省“剿灭劣Ⅴ类水,共建美丽浙江”的号召,浙江财经大学组建了多支社会调研团队,助推该省各地剿灭污水行动。
“调研小微水体的整治是缘分。”调研团队成员赵超烽说:“去年我们进行了污水整治的调研,今年对小微水体的研究是对五水共治调研的进一步深入。”
顶着烈日,行走在泥泞的小路上,调研团队穿插在一条又一条狭窄的小巷里,挨家挨户地寻找村民进行问卷调查。持续高温的艳阳天,50个村落,数百名访谈者,让这次的问卷走访显得格外艰辛,但团队成员却甘之如饴。“我们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调研队长周侠如是说。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问卷调查,队员们了解各地诸多的相关水体信息和治水经验。
“现在的河每十米就有村里的一位党员负责,我们平时散个步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村干部在巡河。”村里的陈阿姨提到。这是浙江台州首创的“十米河长制”,明确规定了负责人的职权范围,实现了治水“精管化”。村民们还可以主动提供水样,检测结果由政府人员公开告知。
除此之外,浙江金华浦江后郎村、洪家村等地建立了“生态洗衣坊”,分功能段实现一水多用和污水排放合理化。队员朱一丁亲自体验了洗衣房的运作流程后,对这一项治水措施赞不绝口。“这样的创意从源头着手水体污染问题,既环保节水,又为村民提供了便利,可谓一举三得。”
在调查过程中,他们也惊喜地发现,小微水体的治理逐渐改变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饭后在池塘边散步乘凉、拉扯家常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以前这池塘是又脏又臭,大家每次都捂着鼻子走,哪能这么悠闲地来散散步、乘乘凉呀!”一位老人面带笑容,感受着生活的安逸与幸福。
对于此次调研,周侠表示,整个团队对各地的小微水体治理情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获取了相关的水体信息和往年相关资料,接下来他们将通过软件分析和建立模型的方法,为当地提供水体调研反馈表,总结治水经验来回馈社会。(完) 【徐施宏】来源:中新网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