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头版头条报道绍兴市推进湿地建设打造诗意栖居地

09.12.2016  00:36

中国绿色时报》2016年12月6日头版头条报道

铁腕治水 “古韵水乡”到“现代水城”的嬗变(湿地,我们的未来) ——浙江省绍兴市推进湿地建设打造诗意栖居地

  建城2500多年,大小河流6759条、总长1.09万公里……浙江绍兴的历史就是一部水的历史。在浩瀚的水体中,河流湿地总面积为1.8万公顷,沼泽湿地为24.9公顷,人工湿地为2.12万公顷……可以说,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湿地的发展史。

  千百年来,湿地以水乡母体的胸怀,孕育着宁绍平原从荒蛮走向文明,滋养着自然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延续。著名诗人陆游曾如此描绘绍兴的湿地美景,“我摇画楫镜湖中,碧水青天两奇绝”。

  而今,让全市湿地展现绰约风姿,不仅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希冀,更考验着绍兴主官的智慧,肩负着未来发展的重托。

   以史为鉴,正视发展得失

  微风吹过,素有绍兴鸟类天堂之称的上虞海涂瞬间被芦花裹挟,天地间格外纯洁、安宁。偶尔飞起的候鸟,会让这片湿地变得灵动而富有神韵。

  日前,台风“海马”给上虞海涂带来了两位稀客——黑叉尾海燕和加拿大黑雁。黑叉尾海燕是远洋性海鸟,在内陆地区少有记录,它的出现刷新了绍兴的鸟类新发现。加拿大黑雁,也是首次登上浙江观鸟记录。

  不只是上虞的湿地景色优美、飞鸟翩翩。穿行绍兴境内,浙江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镜湖湿地公园、素有“浙中小洞庭”之称的白塔湖湿地公园等,确有“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景致。尤其是水质极佳的鉴湖湿地公园,其湖水自古被用作酿制绍兴黄酒,也是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桃源胜地。

  “酒缸”“酱缸”“染缸”,一直被称为绍兴经济崛起的“三缸”。然而,绍兴也曾因“三缸”污染严重,使城内的“黑臭河”闻风“臭三里”。

  绍兴素以“水乡泽国”之称享誉海内外。在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惠民的当下,如何才能重焕江南水乡的容颜,以发挥绍兴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呢?

  绍兴的执政者们一再商讨、破解难题。绍兴决定“重建水城”,打造集长三角水乡之大成、最具江南神韵的宜居水城典范,要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重建水城,于经济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重构产业格局,治疗“三缸”之痛;于发展而言,就是要传承传统,面向现代;于民生而言,提升城市品位,满足宜居、宜业需求最为紧要。 

  这就意味着绍兴的干部要以全新的眼光谋划未来,要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如是,才能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2008年,诸暨市政府在浙江最大的原生态湿地——白塔湖湿地成立了湿地办公室,承担起保护白塔湖生态的重任。至此,绍兴拉开了湿地整治的序幕,开始了“铁腕治水”行动,各有关部门通过设立禁养区,关停畜禽企业,统一处理生活垃圾,生态化处理生活污水,集中整治湿地周边小铜炉,统一管理工业污水等一系列措施,让湿地之水渐复澄澈。

  有了壮士断腕的勇气,何愁古韵水乡的未来?目前,治理后的白塔湖湿地公园面积为1386公顷,共有78个岛屿,形态各异,湖内河网交错、蜿蜒曲折,颇有“湖中有田、田中有湖、人湖共居”的景致,一度被人们誉为“浙中小洞庭”。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白塔湖、鉴湖、镜湖等湿地不仅为水鸟提供了必需的栖息和迁徙、越冬和繁殖的场所,也使许多生物物种保存了基因特征。

   综合治理,舒展山水画卷

  湿地关乎文明兴衰,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然而,湿地保护毕竟是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重视、部门协调才能取得持续战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2010年,绍兴出台了《绍兴市湿地保护规划》,明确要通过加强科研、宣传、管理和培训的投入,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加强对社区的扶持力度,科学恢复并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从整体上维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提升城市质量作出新的突出贡献。

  这项规模宏大的保护工程,将林业、水利、国土、城建等多部门拧成了一股合力,在协调处理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过程中,达到了凝心聚力、共绘蓝图的良好效果。

  然而,绍兴却并不满足于千顷碧荷、百亩紫薇、十里野菊等生态美景。2013年,绍兴大规模地实施了“铁拳治水”政策,以全省“五水共治”行动为契机,作出了“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决策,决心将古韵水乡升级为现代水城,即实现水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促进水、土壤、大气环境全面改善,构建与现代水城相适宜的产业体系等。

  当年底,绍兴市委、市政府手段强硬地关停了印染、化工等行业所有不符合排放要求的工厂,控制污染源排放;责令相关部门几乎把全城的河道水库淤泥都清理了一遍,并创新性地推行了“河长制”,发动全市5000余名“河长”共同管水;特别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纳入“五水共治”考核和林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专项考核,以行政力促管理。

  全市各县(区)再一次协同行动,柯桥区农林局要求辖区相关单位严格控制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湿地类型的保护小区、湿地公园建设,深化湿地资源保护知识宣传教育;上虞区农林局要求各乡镇(街道)结合“五水共治”行动,依法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逐步恢复与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新昌县湿地保护委员会要求各成员单位加强社会宣传引导,普及增强全社会湿地保护知识。

  在此基础上,绍兴市林业局充分利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开展张贴海报、分发宣传资料、举办生态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并陆续加大资金投入,对湿地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项目资金实施补助。

  2015年,绍兴获得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并被授予大禹鼎。今年,全市70个市控断面功能区达标率提升到75.7%,曹娥江、浦阳江两大流域干流水质全线达到Ⅲ类水以上标准。

   共享发展,实现幸福愿景

  如果说林水相依、水城相伴是绍兴的一大亮点,那么,鸟类的集聚则是绍兴生态良好更好的佐证。

  目前,全球共8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3条经过我国,而上虞这块近年来新形成的海涂湿地,以最静谧、优美的环境和最肥美、丰腴的食物,成为西伯利亚飞往澳大利亚的候鸟们停歇、妥食的“加油站”。当地林业部门调查显示,上虞滨海湿地及其周围地区记录到卷尾鹈鹕、小天鹅、震旦鸦雀等16目44科156种鸟类。

  当地观鸟者曾向媒体透露,每年有500多万只鸟从绍兴飞过,尤其是鸻鹬类,一到迁徙高峰期便遮天蔽日。其中有好多是世界濒危物种,如勺嘴鹬,它在全世界大概只有100对。所以,鸟类的繁盛充分说明了绍兴水质环境乃至生态环境的优越。

  当然,对于城市而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为重要。在今年的第22届中国绍兴黄酒节启动前夕,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水城办主办的“与G20共享浙里风景”活动中,全国20多名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大咖一起走进江南水城,在咿呀婉转的越剧曲调里,聆听了绍兴人共绘生态绍兴“水城梦”的喜悦。

  绍兴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保护湿地资源,是希望更多市民在享受经济福祉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湿地带来的生态福祉。不论居民,还是农民,他们在保护湿地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幸福,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文化的。

  随着湿地保护的推进,绍兴参与湿地保护的人更多了,树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湿地保护激发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

  铁腕治水,保护生态,不仅是要把绍兴建设成为现代水城,更重要的是通过文明的传承、文化的积淀、环境的改善,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心情愉悦地享受生活,充满活力地创造财富。

  这一切,正是绍兴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透彻认识。(作者:本报记者 吴兆喆 本报通讯员 王可)

网站地图 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