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山:碧水青山栖白鹭 ——“寻找衢州湿地之美”系列报道之三

27.01.2015  03:29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常山县同弓乡水光潋滟的稻田里,农人躬身插秧,身后一群刚历经千山万水的白鹭翻拣泥鳅、田螺。近在咫尺,互不打扰,人与鹭鸟和谐相处……”这样的场景已成为伏江村村民陈水木十多年前的美好记忆。

  伏江村附近的太公山是处白鹭聚居地,由于具备良好的湿地资源,每年3月,数千只白鹭陆陆续续迁徙到这儿,太公山旁边的神塘、神塘后等山塘水库,还有连片的水田,是鹭鸟生活栖息的乐园。1991年7月,常山县人民政府将太公山划定为禁猎区,1999年又建立了县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方圆4380亩土地被划入保护区。1990年左右,陈水木成为保护区内的专职巡护员,负责观察记录鹭鸟生活境况与制止盗猎行为。

  1月16日,记者沿乡道穿过稻田、果园,前方草木葱郁、绿荫夹道。止步于一处水塘,塘边一块标着“首批常山县森林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的牌匾,提醒路人已进入太公山鹭鸟自然保护区。1月份不是观赏鹭鸟的季节,此时它们早已迁往南方和日本等地,眼前不起眼的池塘,是鹭鸟主要栖息地,如今,只有十多只野鸭在嬉戏。

  “保护区内分布了十多处池塘、水库等湿地环境,山上有树林,是白鹭理想的栖息地。”陈水木说,1983年,村民在太公山发现白鹭,数量仅几十只,后来,由于食物充足,生态环境好,越来越多的鹭鸟选择来这里安家,“最多的时候有上万只,到了六七月份,田里都是白鹭。”

  令人叹息的是,近些年,因为水稻经济效益低,周边种植水稻的农民越来越少,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水田面积是20多年前的耕地总面积三分之一左右,土地改种桂花、水果等旱地作物,沟渠三面也都浇筑了水泥,水生动物大幅减少,鹭鸟紧随农夫觅食的景观逐渐少去。

  湿地减少,远胜盗猎对鹭鸟的伤害。失去食物来源,不少鹭鸟迁往何家乡、白石镇等地,留下的鹭鸟生存境况不容乐观,陈水木说:“前几年,白鹭减少到不足1000只,现在数量在恢复,但是,因为食物少,它们也‘计划生育’了,产蛋量从每窝六七个减少到3个以内。”

  太公山鹭鸟的境遇得到了爱鸟人士的关注,记者从多方了解到,鹭鸟专家朱与道倾力保护太公山鹭鸟30多年,他的《大自然撷趣》和《鸟类与气候》等著作都包含了他对鹭鸟的多年研究。遗憾的是,因其年事已高身体有恙,不便接受采访。

  另一名爱鸟人士刘群,3年前作为县人大代表递交过一份议案,内容是在太公山建设观鸟亭、游步道,合理开发利用该地旅游资源,减少人类对鹭鸟的干扰。十多年前,他就开始关心太公山鹭鸟的生存环境,经常到太公山拍摄鸟类,他说,“前些年,有人故意放鞭炮惊吓鹭鸟,方便抢抓鹭鸟飞翔的镜头,人类活动不断增加,干扰了鹭鸟正常生活,这是鹭鸟不愿回来的原因之一,但主因还是水域面积减少,食物匮乏。只有保护好湿地,才能保护好鹭鸟。”

  或许是知道有人来访,冬季里,还是有太公山的“主人”等候我们。神塘水库的滩涂上,数只白鹭夹杂于鸭群间,偶有一两只白鹭振翅飞起,时上时下,体态轻盈优雅,碧水青山顿时被它们注入了灵秀,画面更显唯美。

  湿地是“地球之肾”,是“淡水之源”,是“特种基因库”,也是鸟类良好的栖息地,为留住太公山的“主人”,常山县正在努力着,县林业局制定的《常山县湿地保护规划(2014—2020)》提及,“继续完善对同弓伏江村鹭鸟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保护管理点、交通设施、防火设施等。此外,常山县计划在现有基础上申报省级湿地保护公园,这意味着对鹭鸟的保护从鸟群延伸到它们所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与鹭和谐相处的场景有可能不再是记忆。(衢州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