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经济发展:稳中见优,空间广阔

12.03.2015  11:49

  高端访谈
  “去年天津的经济形势确实比较严峻复杂,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经济增长面临不少困难。”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但我们坚决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力推进投资贸易和生活服务两个便利化,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
  用4个字来概括天津市的发展,那就是“稳中见优”。
  其中,“稳”主要体现在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据统计,2014年天津全市生产总值15722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54亿元、增长15.1%,新增就业48.8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9%。而相对应的,“优”则主要体现在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环境改善。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比重提高到49.3%,财政收入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7%、10.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以上……
  “虽然形势严峻,但天津发展确实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天津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黄兴国说。
  密切联系,协同创新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做出的重大部署,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在交通、环保、产业3个重点领域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在采访中,黄兴国重点谈到了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动手早、措施实的方面。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天津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着力推进的一大重要举措。“交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交通先行。”黄兴国表示,天津正在全力构建服务区域紧密衔接、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其中,已建成了津秦客运专线,打通了一批省市间“断头路”和“瓶颈路”。京津城际延伸线、京秦高速公路天津段加快建设,京津第二城际、津石铁路纳入了国家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同时,在京冀设立的“无水港”增至10个,与河北省合资组建了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港口资源整合迈出重要步伐。在航空方面,滨海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建成运营,异地候机厅达到12个,京津空铁联运实现一小时通达。与首都机场集团合作,启动建设航空物流区,加快打造航空货运中心。
  天津在推进产业对接和协同创新中的努力,是黄兴国谈到的第二个重点。他表示,京津冀产业互补性强,科技资源丰富,产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主体内容,创新驱动是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们与北京、河北签署系列合作协议和备忘录,深化研发、制造、金融、商贸、物流等领域合作。天津积极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加快建设滨海新区及有关区县12个产业对接平台,京冀两地在津投资占天津全市利用内资的40%以上,而天津企业在京冀两地的投资也实现了较快增长。在积极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方面,我们也加快了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的建设。”黄兴国说。
  在黄兴国看来,北京和天津应当是密切联系的,应当协同创新,既要统筹兼顾,又要资源共享,尤其在共享上、协同上,要做出特色。
  “不是北京搞了,天津就不搞了。”他如是说。
  “一个人才,既可以在北京工作,也可以在天津服务。他可能就住在天津,也可能在北京。北京的科研院所,可能某一特色的分支机构就在天津。”黄兴国专门举例进行了说明,“比如现在京津双方商议,天津科研院所的仪器、北京科研院所的仪器全部相互放开。北京有的天津的企业可以去做,北京没有而天津有的,北京可以到天津来用,用过后再结算。这确实将成为天津发展新的动力。”
  当前,京津冀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空气、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推进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因此,如何加快推进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就成了京津冀一体化中又一个绕不开的重点。对此,黄兴国表示,天津着眼于京津冀整体环境质量的提升,制定出台了重点行业整治、清洁煤替代、面源污染治理、环境补偿机制等12条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措施。在这期间,天津配合做好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与河北省合作加大引滦水源保护力度、共同建设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积极参与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保护工程。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好天津的协同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快推进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推动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黄兴国表示。
  “二三二”助推天津自贸区建设
  去年末,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筹建,随即便成为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等各领域关注的焦点。对天津而言,自贸区的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与带动拉动作用,更是不言自明。因此,天津方面的认识与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黄兴国指出,自贸区建设,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基本要求是可复制、可推广,是建设“制度创新高地”,不是要照顾、争优惠的“政策洼地”。
  “按照中央的要求,天津自贸区要努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黄兴国表示,天津自贸区将在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的同时,立足自主创新,突出天津特色,努力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互补试验和对比试验。
  “我们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二三二’,也就是服务两大战略,搞好三个结合,发挥两大优势。”他说。
  他随后解释说,服务两大战略,一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二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而搞好三个结合,一是区内区外监管相结合,二是制度创新和发展实体经济相结合,三是学习复制上海经验与借鉴吸收国际通行规则相结合。
  在发挥两大优势方面,黄兴国表示,第一个是发挥租赁业发展优势。“发达的租赁业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带动成套装备设备走出去具有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指出,天津自贸区可以发展租赁业为突破口,作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品牌来。天津发展租赁业具有良好基础,融资租赁业务额已占到全国的1/4,我们将把这个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率先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租赁业发展政策环境,为全国提供示范。”
  而第二优势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优势。黄兴国表示,天津将以建设自贸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以“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等“十个一”为标志的改革,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营造公平、宽松、便利的市场环境,切实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总之,天津将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实施国务院批准的自贸区《总体方案》,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为国家试验制度,为地方谋求发展,努力打造制度创新新高地、转型升级新引擎、开放经济新动力、区域协同新平台。”在采访的最后,黄兴国如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