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搭上自贸区的快船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在天津、广东、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这也标志着我国北方首个自贸区终于落地。
有专家认为,天津自贸区的推进,有望在传统制造业升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发挥积极作用,由此也将带来的是,滨海新区的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发展的机遇就在眼前,而外贸企业日子难过的现实又摆在面前,为改变外贸企业的窘境,抓住发展的新机遇,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平台建设为基础,通过开展国际贸易洽谈会的形式,让外贸企业放下包袱,拓展海外新市场。
历经六届平台已搭实
2014年12月2日,第六届滨海新区国际贸易洽谈会举办,意向成交额达到7000余万美元,现场成交1000余万美元。
在会上,尽管新区企业曾经靠低成本换来的优势效应正在减弱,但凭借长期以来的经验和完整的产业链,新区外贸企业在现阶段还是诸多国外采购商眼中的优选。更令人兴奋的是,新区外贸企业在滨海新区商务委的带动下没有单纯满足于有单可接,而是主动提升创新,专注高质量生产,这也赢得了到场外商的更多关注。
据了解,近年来,滨海新区商务委联合相关单位打造了7个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服务,让外贸企业踏踏实实的感受到了实惠。
其中,外经贸企业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风险保障平台、检验检疫平台的特色尤为明显。
外经贸企业服务平台由滨海新区商务委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国际物流园有限公司共同搭建。2013年,该平台配合银行完成1.8亿元人民币授信额度续转,保证了平台持续有效运行,全年为平台内出口企业1.03亿美元出口额提供风险保障,为出口企业提供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6700万元。
2013年9月滨海新区商务委又成立了中小微企业风险保障平台。成立后三个月内有7家外贸企业向信用保险公司报损,金额超过47万美元,经过中信保理赔追偿工作,均已追回或已进行赔付,企业出口利益得到保障。该平台负责人说,“金额虽然不大,但让新区内的外贸企业看到了政府正在为他们解决问题。”
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业产品安全技术中心于2010年向滨海新区商务委申报公共服务检测平台,现在更多的人将这个平台称之为“检验检疫平台”。仅在2013年5月至12月间,该平台就为近百家滨海新区企业提供检测优惠服务1600余批,为企业减少检测成本165余万元。
2014年初,“检验检疫平台”又与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和PPG航空材料(天津)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平台为两家PPG公司在进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检测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助力PPG公司健康发展。“随着各大平台的功能不断完善,我们的洽谈会能为外贸企业提供的服务也将更加的细致。”滨海新区商务委外贸工作负责人说。
历经六届得企业认可
很多新区外贸企业通过六届滨海新区国际贸易洽谈会已经成为外商眼中的香饽饽,他们更熟悉贸易规则,产品开发更具针对性,这种成熟是其他地区难以超越的。
在会场,一位来自捷克科瓦利塔贸易公司(KVALITATRADEs.r.o.)的亚洲区采购代表当被问及“东南亚等国家产品价格更低,是否考虑过逐渐转移采购目标地”时,她回答,中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国内各类产品产业链非常完善,她喜欢与熟悉规则、产品开发成熟的供应商合作。
不过,她也承认新区企业产品的价格正在提升,但在她看来,这并不是新区企业的“减分项”。“产品越来越贵,可产品的质量却越来越好,通过这几年的合作,滨海新区给予我们的各种便利让我们无法拒绝”她说。
在会场上,这绝非唯一的肯定之音。德国英科耐克思(inconex)公司上海办公室的采购商马赛厄斯·韦基(MatthiasWeigl)也对新区企业赞扬有加。
他认为,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简直是天作之合。韦基解释说,德国自身确实能够生产很多产品,但是产品完全德国制造并不现实,因此德国制造中,很多部件都来自于中国。“尽管中国成本在上升,可是与德国的人员工资水平等相比,仍具有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全球制造强国中,无论技术还是产品种类,中国是少数能与德国制造形成互补的国家。”
在洽谈会当天,中外企业在参与“一对一、面对面”的洽谈之余,还参加了会务组安排的新区企业参加培训会。
培训会的主题会根据上届参会企业的在外贸活动中遇到的难题,邀请国内外专家或业内人士提供解决之道。
今年的培训会会务组邀请到的专家是比利时邮政中国区总裁李威,他向新区企业介绍中国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目前跨境物流的方式方法(境外仓,小包裹,绿色通关等)及操作流程。
而另一个主题则是由MIC执行董事长杨正鸣讲解的在最新贸易形势背景下,线上线下在国际贸易中的处理及应用,以及欧洲对华贸易优惠政策及中国产品针对欧洲市场的分析。
来源:( 浙江商务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