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翩然采茶去 谁人再谱霓裳曲——追忆著名音乐家周大风

16.10.2015  07:31

周大风在泰顺茶园留影

    他被誉为音乐界的国宝,18岁时,一曲《国际反侵略进行曲》成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总会会歌,唱响全球60多个国家;35岁时,他创作出至今仍盛唱不衰的《采茶舞曲》,首次灌制唱片即突破新中国最高发行纪录,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亚太地区优秀音乐教材;他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他就是著名作曲家、著名音乐教育家周大风。

    10月11日凌晨,周大风因病去世,享年93岁。10月17日,我们将在杭州殡仪馆送别周大风。

    “泪洒钱塘,天地同悲”,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书记倪东海在微信上沉痛悼念。“江南丝竹小桥流水,偏逢大风百代心醉;国中嘉木大道茶经,皆在小曲千载情迷”,这是著名作家黄亚洲先生的挽联。

    一代音乐大师踏歌而去,燃尽最后一丝生命,留给世人难以悉数的音乐财富。

    踏歌而来

    “我本乱世一书郎,天生刚直半疏狂。常辨人间美与丑,亦尝世间炎和凉。”周大风66岁的时候,曾为自己写下这样的人生注解。他的一生,几乎都倾注在对音乐的执著追求中。音乐贯穿了这位“天生刚直半疏狂”的“乱世读书郎”一生。

    10月13日,在杭州朝晖二区周大风的家中,我们采访了尚在悲痛中的周大风儿子周小风,他的回忆将一代音乐大师的身影清晰地拉回到我们眼前。

    1923年,周大风出生在上海。27天后,因家中的一场大火,父母带着襁褓中的周大风回到故乡宁波镇海(现属北仑区大碶街道)后洋村。他在家乡一直待到14岁才离开。

    与音乐结缘,少不了天赋使然。从小,周大风便显现出了过人的音乐才华。

    两岁时,一位喜欢音乐的叔父用自制的二胡教周大风拉琴。4岁时,稚嫩的周大风已经可以坐在门槛上拉二胡了。咿咿呀呀的二胡声,配着刚出生不久的妹妹咿啦哇啦的哭声,把整个院子闹成一团。

    “父亲却说,那感觉就像在演奏一曲交响乐。”周大风的儿子周小风回忆说。

    1938年,因为家庭变故,15岁的周大风进入“上海益风搪瓷公司”做学徒,绘搪瓷画。

    在这里,他再度显示出了对音乐的挚爱和痴迷。

    益风搪瓷厂老板阁楼上有一台钢琴,周大风在打扫卫生时发现了钢琴,欣喜不已。他跟老板娘商量,能否每天到这里来弹一下琴,弹琴的钱可以从他的工钱里扣。老板获悉后大为感动,他告诉周大风,只要不是在他们休息的时间,周大风都可以到这里来弹琴。

    周大风对音乐的挚爱也打动了更多人的心。

    在益风搪瓷厂上班期间,一次,周大风不经意间听到隔壁大院里传来阵阵乐声,他便爬上院墙外大树看个究竟。原来是国外的一个乐团在此排练。此后,每天业余时间周大风都要爬上这棵大树去聆听观看。乐团指挥发现了树上的这个小青年后,招手让他过去。周大风幸运地成了这个乐队的业余学徒。

    “他喜欢音乐可以说到了狂热的地步。他虽然只上过5年小学、在道一商业学校读了一年,但记性特别好,他完全是靠自学成才,最终成为学识渊博的一代音乐家和教育家。”浙江大风音乐艺术学校校长、周大风的学生陈建国告诉我们。

    1939年,17岁的周大风逐渐崭露出他的音乐才华和天赋。当年,周大风偶然在上海一张爱国报纸上读到蔡元培先生撰写的《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会歌》。他拿着歌词细细思量,觉得文采虽极好,却略显艰涩拗口,不利于广泛传唱。当晚,他就“斗胆”给蔡元培先生写了一封信,在提建议的同时,附上了一首自己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一挥而就的白话词曲稿。

    不久,他惊喜地从上海美国商人发行的《正言报》和香港出版的《星岛日报》上,看到了自己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原来,蔡元培先生将自己的歌曲撤了下来,把周大风的推荐了上去。此歌最终被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总会确定为会歌,并译成多国文字,世界各国反日德意侵略集会时一般都会高奏此曲。蔡元培盛赞此歌“全球同声,为国争光”。因为这首歌曲,周大风收到了200块银元的创作稿费。

    “他那时只有17岁,就是一个打工仔,却获得了蔡元培先生的青睐,真的不容易。”在与我们的交流中,周小风忍不住流露出对父亲的钦佩。

    75年后,当周大风已身染重疴,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倪东海书记带着“浙江戏剧名家”摄制组前去拜谒他时,卧床多日的周老从病榻上挣扎着起身,坚持拔去氧气管,颤巍巍地端坐在一生钟爱的钢琴前,撑着孱弱的身体,随手便弹起这首在60多个国家唱响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倪东海被深深打动,“没想到这首歌竟成了周老生命中最后的绝唱。他对音乐倾注了全部的真情,他的人生就像是为音乐而生。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李文芳 秦军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