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人文大讲堂,复旦学者张维为、人文教授徐日辉讲述研究心得

04.11.2014  07:42

从中国崛起和中国话语,回溯到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成长。

11月的浙江人文大讲堂,将带您回顾华夏五千年的成长历程。

中国崛起:

中国话语逐渐响亮

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关于中国模式的激烈争论。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张维为先生,为大家呈现了一种比较全面的、有说服力的解读。

张教授认为,中国今天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都曾遇到过。

中国人硬是靠自己的智慧、苦干乃至牺牲闯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可以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张教授从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三个角度来解读中国在世界之林迅速发展的过程,而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中国话语也在逐渐变得响亮。

同时中国崛起是世界上“文明型国家”崛起的代表,它有超大型的人口规模、广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有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它把“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长处结合起来了,这给世界带来了震撼。

张教授把中国的成就和问题,与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西方国家做比较,认为中国模式并不完美,甚至有不少问题,但在国际比较中明显胜出,而且前途大好。

丝绸之路:

中华民族对外开放的大手笔

丝绸之路始于中国古代,连接着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

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日辉从“广泛对外交流的开始——张骞通西域”、“西路竞天的苦旅——弘扬佛法”以及“丝绸之路——惠泽后代的文化交流”三个方面着眼,对这条连接中国与亚欧大陆各国文化、经济交流的丝绸之路,从古至今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

徐教授说,丝绸之路大致分为四条路径,分别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大陆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因其范围广、路径长,是最早的连接亚欧各国的道路之一,但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未发展壮大;西南丝绸之路本是商道玉石之路的延伸,是一条深藏于高山密林间的全球化贸易、文化通衢,它是中印两个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对中外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因道路崎岖、横跨金沙江等众多原因被阻;而大陆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均慢慢发展而繁盛起来,延续着中华古国的文明,见证着中华文化的成长。

徐教授还将展示他在重走丝绸之路时拍摄的各种照片,栩栩如生的陶俑、大漠广阔的风光、不一样的异国风情等等。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通讯员 陈显婷 记者 章咪佳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