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临江街道正式实体化运作

19.03.2015  13:40

  3月13日,注定是每一个临江人值得铭记的日子。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临江街道召开体制调整会议,这标志着临江街道正式开始实体化运作,在街道发展史上留下了里程碑意义的浓浓一笔。

   打破“城街合一”的体制藩篱
  从“农业垦区”到“工业园区”,从“工业新城”到“科技新城”,临江的每一次华丽转身,每一个“临江人”都是最直接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
  在被誉为“人类造地奇迹”的围垦大地上,临江人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吸引天南海北的投资者、创业者云集于此,在一张白纸上勾勒出最新最美的图景,共同将这片昔日围海造田的垦区,打造成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字号高科技之城。
  2003年,当临江人涉足这片土地,就已经朝着将这里打造成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创新活力、最富生态魅力的创业宝地的路径行走。
  2009年,临江大地春风吹拂,这块年轻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8月,500平方公里的大江东新城开发建设全面启动,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引领临江新城全面拉开了“建园区”到“造新城”战略转型的序幕。
  “以城带街”,曾是临江人大手笔的发展思路。2009年8月31日,临江街道正式挂牌,成为当时萧山最年轻的街道之一。“以城带街、城街合一”的管理模式,成为当时临江释放发展活力的最佳路径。
  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两港战略”(即建设宁波海港和杭州空港)和发展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路径,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需要,临江这位“小伙伴”的发力可谓毫不客气,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具台资企业投资价值园区”、“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拓展区”、“国家新材料产业拓展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昨日垦区、今日园区、明日城区”,如果说这曾是对临江发展历程的一个过程性描述,那么,时至今日,在这片1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当面对本地人口6500多人,产业工人8万多人之时,我们由衷感慨:大江东是杭州市的发展前沿,临江则是大江东的发展前沿。
  时光流逝,“以城带街、城街合一”的管理模式,也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偏重于产业发展而对社会事业有所疏漏,偏重于招商引资而对民生工程有所疏漏。
  归根结底,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就是依托当地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这一点,临江亟须迎头赶上。
  大潮涌动,临江的变革以此发端。

   激发“园街共建”的体制活力
  发展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用发展来解决。
  全国第113个国家高新区,全省第六个国家高新区,全市第二个国家高新区,这份殊荣只属于临江。这块牌子必将是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今后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
  五年一个台阶。2009年8月31日到2014年8月29日,刚好五年时间。市委市政府对大江东体制实行重大调整,按照“精简、高效、扁平”的原则,原临江新城的牌子不再保留,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牌子予以保留,原有管理机构撤销,其原承担的经济发展、财政国资管理、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审批管理等职能由大江东管委会统一行使。
  这一轮体制调整后,临江街道进行实体化运作,对原园区划转人员进行分流安排。3月13日,随着临江街道人员分流方案出炉,标志着大江东实体化运作工作又迈出了发展的一大步。
  大江东党工委、管委会对这次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临江街道体制整合调整及划转人员岗位安排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开展调研、组织座谈、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新常态下,临江街道要顺应新形势,在新体制下找准定位,在新平台上突出重点,在新队伍中挖掘能量,努力为大江东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大江东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军多次到访临江,就体制调整事宜反复调研,有力地加快了临江体制调整的进程。
  大江东党工委委员、党群工作部部长王江寄语临江街道,希望街道围绕推进大江东发展这个中心定位,心往一处想,强化融入意识,形成合力,努力打开工作新局面,创造心齐气顺、共同创业的和谐局面。
  “到目前为止,体制明确、事权明确、人员明确,对于街道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临江一定会掀开新的篇章,取得新的成绩。”临江街道党工委书记杜晔彪这么评价此次体制调整。
  是的,掀开新的篇章,取得新的成绩。大江东目前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今年以来,新一轮开发建设热潮已经掀起。临江街道从“城街合一”到实体化运作,前路虽未可知,但机遇必定大于挑战。
  一批又一批的临江人,一批又一批的大江东人,将一如既往地勇于迎接挑战,发扬创业精神,克难攻坚、凝心聚力,为实现“六年翻两番、五年见新城、全面创一流”的目标而共同努力。(本站编辑 唐佩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