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愿景变为大风景 平安建设看浙江
荣获首批“平安金鼎”的市、县。(孟耘竹吴雄伟制图)
平安,千百年来人们执着追求的大愿景。
平安浙江,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倡导、十一届浙江省委于2004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3年一以贯之,已让大愿景变为大风景。
今年3月31日,我省颁发首批“平安金鼎”,共有50个市、县(市、区)获此殊荣,平安浙江建设又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13年来,全省上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平安建设硕果累累。全省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节节攀升,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城乡更美丽,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13年居全国前列。浙江已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社会公平指数最高的省份之一。
大平安观
全面部署“大平安”建设战略
平安是什么?如何实现既“求富”,又“求安”?
世纪之交,浙江较早遇到“成长的烦恼”:经济越发展,社会矛盾越突出。这一现象很多发达国家都曾面临,浙江是否也会走上这条“老路”?
浙江人秉持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敢为人先、求思求变,率先开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和实践。
2004年5月,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浙江成为全国最早提出并全面部署“大平安”建设战略的省份。
13年不忘初心,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省委领导率先垂范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始终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来谋划推进。一手抓经济报表,一手抓平安报表。浙江省、市、县(市、区)三级党委普遍建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平安建设工作。绍兴市上虞区等地探索实施平安建设“三色”预警机制,从中心工作落实平稳度到治安安全,月月预警、重大苗头性事件即时预警。
2016年秋天,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除了江南韵味、大国气派,中国、浙江向世界传达的还有平安建设的无限风光。为保障峰会安全,我省健全落实平安综治领导责任制,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互联网+执法司法”等社会治理新模式。
当年11月,《浙江省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印发,进一步压实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把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的好经验转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
平安的标准是什么?
“我打了一个电话,事情马上办好了。政府办事真快。”4月中旬,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勤勇村村民老李的房子因门口道路施工遭受破坏,老李打12345电话投诉。街道综合执法平台接到指令后立即制定了详细的处置方案。两天后,问题妥善解决。
老李点赞的,是浙江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的新创举。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是平安浙江建设不变的导向。
以民生促民安。我省坚持每年落实民生实事,精准扶贫脱贫,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事业创新发展。2004年至2016年,全省财政民生投入年均增幅达10.6%。我省率先实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去年,全省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乡镇以下得到妥善解决。
夯实基层基础,强化源头治理。浙江先后创新了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综治进民企”“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特色经验。“枫桥经验”如老树发新枝,历久而弥新。
13年来,浙江始终把平安浙江建设作为群众工作大舞台,坚持“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13年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达到历史最高的96.43%。
善政良治激发活力。这一理念处处体现在平安浙江建设中,在浙北小镇桐乡市高桥镇就有生动体现。
百姓参政团议事论事,道德评判团以评立德,百事服务团提供群众所需的多种服务,在高桥镇,这3个基层治理平台承载起已在全省推广的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汇聚民智,惠及民生。
依法治理
“依法办事”成社会风尚
法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重要保障。
依法解决信访问题、突发事件、服务管理市场经济是全国普遍面临的三大平安建设难题,浙江都有了可行可信的解答。
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带头下访接待群众,首开我省领导干部下访律师随同的先河。13年来,从省委领导到各地领导干部,律师随同接访已成常态,成为推动我省形成干部依法行政、群众依法办事良好风气的重要力量。
推进治安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监管法治化,成为平安浙江建设的“试金石”。
一直以来,浙江省始终坚持依法管网、打造“绿色网络”。今年5月1日,《浙江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是国内首个省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法,对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规划与建设、管理与应用、安全与保障等方面作出了相应规范,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坚持执法司法为民,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省积极打造公正执法司法样板,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2013年,我省制定出台了33项防止冤假错案制度,着力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我省已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律顾问等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法律帮助。
智慧治理
全省联网社会治理信息系统
“互联网+”催生社会治理新变革。直面大数据时代,浙江着力打造“云上浙江”“数据强省”,积极创新“互联网+社会治理”等新模式,成效显著。
“每间出租房外贴有二维码,手机扫一下就知道租房信息,非常便捷。”到玉环市玉城街道找工作的安徽小伙小张日前在当地租到了房子,并到村里的“旅馆总台”办好了手续。
出租房管理一直是流动人口管理中一大要点、难点。出租房数量多、准入门槛低、入住人员流动性强,安全隐患大。玉环等地依托“互联网+”,探索出租房“旅馆式”管理,建立数据库,使外来人口可实时查询房源,房东可实时发布房屋信息,政府部门可实时掌握外来人口和场所动态,解决了一大难题。
坚持智慧治理,浙江以政务服务网为依托,以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为骨干,建设了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社会治理业务协同平台。
其中,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已介入PC终端10万余个,移动终端10.8万余个,注册平安浙江APP用户438万个,覆盖到省、市、县、乡、村(社区)和网格,是全国唯一一个全省联网的社会治理综合信息系统。其最前端,是一支拥有23.5万余人的“网格员”队伍,活跃在浙江10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
作为“平安中国”的先行区,浙江为“平安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准备和地方经验支撑。
【浙江新闻+】
1、“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全省统一划分了10.9万个网格,有23.5万余名“网格员”。2016年,全省网格员共上报各类矛盾纠纷和问题377.9万余件,平均每天10520余件,其中95%以上在乡镇以下得到妥善解决。
2、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全省现有各类调委会4.15万余个,调解员15.5万余人;在交通事故、医患矛盾、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物业管理等领域设立专业调委会1340个。
3、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
2015年,全省28000余个行政村、3300余个社区全面开展制订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工作,完成率达100%。
2016年,全省97.5%的村(社区)开展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93%的村(社区)配备了法律顾问,95%的村(社区)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