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为何“有问无答”
03.11.2014 16:24
本文来源: 教育局
近日,记者在高校采访,很多师生反映,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本应精彩纷呈的大学课堂,为何会出现“有问无答”的尴尬场面?怎样才能让课堂实现师生间的高质量互动?
“安静”的大学课堂
日前,在四川省某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教授顾倩(化名)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陶行知是哪里人吗?”
下面鸦雀无声。老师无奈,只得自己说出答案。过了一会儿,顾倩抛出另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晏阳初是哪里人吗?”依旧无人应答。顾倩降低难度:“那你们听说过他吗?”还是没人回答。
“晏阳初就是我们四川人啊,巴中的。”顾倩觉得难以理解,教育专业的四川学子,竟然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顾倩的遭遇并非个例。成都学院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曾奥冰为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某节课上,老师在向学生们核对习作答案。
“请问,这个题的答案是什么?”
“……”(低头)
“有哪个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
“……”(调整姿势)
“没有吗?”
“……”(埋头)
“好吧,这道题的答案是……”
这时,学生才纷纷抬头。
成都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白珂甚至表示,老师提问,学生没有反应或反应淡漠,这已经是常态。他说:“课堂上,老师很少提问,因为一提问基本就等于自讨苦吃,通常没人回答,只有靠学习委员或者班长来救场。”
在记者采访的几所高校中,几乎所有的师生都表示,“常常遇见这样的课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因为常常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后来慢慢就放弃了提问,一节课常常是一个人从头讲到尾,自说自话,很没有成就感。”
大学生为什么不爱回答问题
本应思想火花碰撞、讨论气氛热烈的大学课堂,学生们为什么不愿意回答问题?
据了解,爱面子,是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三学生范华琳说,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比较爱面子,在站起来之前,往往会再三考虑:如果自己回答不准确,会不会被同学嘲笑,或者被老师看不起。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大二学生郭瑀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害怕回答错误,受到嘲笑,这是因为学生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受到的锻炼不够多。为了避免可能的被批评、被嘲笑,所以选择在老师的问题前保持沉默。”
“在小学,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他能预想到同学们可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到了大学,很多学生会觉得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一种‘爱出风头’的表现,很可能会被其他不愿回答问题的同学当作‘异类’看待。所以,即使他们能回答问题、想回答问题,依旧选择不回答问题。”郭瑀说。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学生陈志毅则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课堂“有问无答”的原因。他说:“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大多是动机因素。个体在决策的过程中都有规避风险的倾向,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能会承担因回答错误或不佳而被同学讥笑的风险,因此宁愿选择零风险的‘沉默’。”
成都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学生张丽芸说,我们从小学的积极回答问题到初、高中的“不敢高声语”,其实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很多学生从小就被灌输“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想,在学生的答案与“真理”不符时,老师就会对学生进行批评。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学习习惯还没有转变过来,习惯于小学、中学时代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主动参与讨论的意识。”四川农业大学教师刘俊(化名)说,经过中学阶段的打磨,学生已经形成思维定式,讨论问题的意识已经被扼杀了。他们往往懒得参与讨论,等着老师给出答案,自己记住就行了。他们不想探究,习惯性地死记硬背。以考试过关为目的,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只要分数高就行了。“大学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往往是开放的、发散的,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往往就无所适从了。”刘俊说。
最应反思的是老师?
大学生不爱回答问题,原因是否都出在大学生身上呢?
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卢德生因“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摘得第四届“四川师大现代园丁奖”。他认为,面对“有问无答”现象,相关主体都需要积极反思,但课堂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最应该反思的还是教师。
在顾倩的课堂上,李文(化名)是学生之一。他告诉记者:“老师提出的3个问题,我都知道答案,但不想站起来回答。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尊重顾老师,也不是我不愿意参与问题讨论,而是讨论的问题和讨论的场合不合适。”
“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是记住就行,没必要去交流讨论。况且,我们是110多名学生的大班,想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几乎是不可能的。”李文说,老师高高在上提问,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这样的所谓讨论对大学课堂来说没多大意思。最理想的师生讨论交流应该是三五个人一起围绕某个话题,进行有来有往的争论交锋。
成都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唐军(化名)也认为,出现“有问无答”的大学课堂,责任在教师而不在学生,因为教师才是课堂的组织者。如果仅仅从学生身上找原因,那是推卸责任。他说:“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已是普遍现象,教师评优晋级看的是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学实效。这必然导致教师不重视教学工作。教学成了良心活,只有少数负责任的老师才会认真备好课、用心上好课。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是:高校到底有多重视教学,老师到底有多重视一堂课?”
白珂认为,学生和老师都有责任,但老师的责任更大。如果老师讲的都是些连自己都没有嚼过的、别处“借来”的内容,学生怎么会愿意听呢?“讲的课没人愿意听,自然不知道他讲什么;不知道他讲什么,自然也就回答不积极。”白珂说。
学生不回答,可能是教师备课不细、提问不当,太难或者太抽象。如果因为太难,回答不上来,这很正常;如果因为问题太抽象,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提问方式。陈志毅说:“老师的提问或引导的方式不对,可能使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
卢德生说:“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甚至有一种‘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的心态,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说明,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最大的可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一言堂,未深切关注学生的听课投入度,课堂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长期这样,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就已经被抹杀了,与教师互动的心理基础也就没有了。”
大学课堂怎样才能活起来
成都学院副教授沈岚头发微卷,戴一副眼镜,气质清雅。日前,她获得成都学院第二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沈岚的课堂富有激情,充满乐趣。她的学生说,“沈老的课让人没有逃课的想法”。
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方面,沈岚有妙招。她常常会在课堂上对某一热点话题或热点新闻发表自己的见解。沈岚说:“书本上的知识只能叫经验,只有学生自己嚼烂消化并吸收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知识,经验不等于知识。”
四川农大农学院副院长任万军对自己的课堂自信满满。他表示:“‘有问无答’的情况我现在基本遇不到了。我提问时,学生都会非常踊跃地回答。”
“角色扮演”是任万军经常采取的方法。比如,他给种子专业上课时,会提问:“我是一个种子公司的技术员,在小麦制种时,要增强其休眠性,抑制穗发芽,减少经济损失,你们帮我想想,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任万军说:“这样能使问题更有趣,又有实际价值,学生会很认真地去思考。”
要让学生积极投入,教师要在问题设计上多花功夫。任万军的问题都是课前设计好,而且问题都有一定弹性和一定难度,每个人都能回答一点,但要回答得很好也不容易。回答得好的,他会大大表扬一番,这就让学生有相当大的成就感。
郭瑀建议,老师上课时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课、提问,可采用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发参与课堂学习。一些比较轻松的选修课,老师可尝试用学生讲课这样的方式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要学会理解学生们的思考方式,平时可多尝试接触网络,学会一些网络语言和网络热词,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新词汇,拉近与同学的距离。”郭瑀说。
“什么让课堂活跃的窍门、讲课技巧,那都是虚的。”白珂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老师个人的修养和水准。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要有令学生敬重的学识与品格。“如果一个老师水准很高,根本不需要那些空的技巧,也不用靠点名留住学生。”白珂说。
“总体而言,一方面,教师应尽可能地把一些晦涩的知识趣味化,增强课堂和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获得立体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得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此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寻找知识和利用知识。”卢德生说。
相对于方式方法,陈志毅更看重情感因素。他说,情感是个体对他人或客观事物稳定的态度。只有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学生才会喜欢老师,从而喜欢老师的课,进而在课堂上与老师有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唐军则建议改变国家对高校管理的导向,更多地重视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高校应对课堂有更多的监督检查,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更多的心思花在课堂中,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学生身上。”唐军说。
本文来源: 教育局
03.11.2014 16:24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回浙江任教
中新网宁波9月10日电(童笑雨 苏钧天)9月1浙江网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回浙江任教
中新网宁波9月10日电(童笑雨 苏钧天)9月1浙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