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城上大学到在郊区上大学,在缓解首都压力,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今年率先向郊区疏解6600人。北京高校人口疏解的大幕已经开启。
北京高校多年来为首都建设人才培养做出巨大贡献,在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北京高校再次率先落实,顺势而动。疏解非首都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如同一个巨大的齿轮,环环相扣,北京高校将疏解与发展结合,扎实推进一场新的变革与质量提升。
新校区内的新生活
11月23日,北京城一场大雪过后已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位于顺义区杨镇木燕路上的北京城市学院顺义校区内,空气清新凛冽,师生们正在清扫着道路上的积雪。城里还是雾蒙蒙的天空,这里已是雪后初晴,蓝天初现。从教学楼10楼向外望去,新校区内是整齐的教学楼,周围一片静谧、洁白。
今年9月,北京城市学院顺义校区正式启用。2015级新生和2014级部分老生共计5000余人开始了在顺义的大学生活。这所学校也成为此次高校疏解人数最多的学校。
北京城市学院中关村校区在北四环中关村大街附近,校区地处交通要塞,早晚高峰经常造成北四环路拥堵,给周边交通带来很大压力。学校发展也受到诸多局限。
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背景下,位于顺义杨镇职教园区的原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顺义一职、汽职三所学校合并入北京城市学院,使本市高校疏解得以成功“破题”。三校合并,5000余名学生进驻顺义。
在这所新校区内,拥有1个400米运动场、1个足球场、12个篮球场,还有网球场、乒乓球场、综合类的健身房。就读的主要是信息技术类、文化创意类、国际商贸类、现代服务类、城市建设与环境管理及城市交通运营服务类、航空类服务学生和专兼职教职工近千人。
信息系统与管理专业的新生李一硕是地道的北京人,家住丰台区。今年大一一入学,他就在顺义校区学习。离开喧闹的城区,李一硕发现了郊区和城区的很多不同:“这里的风景特别漂亮,尤其是下过雪之后”。“这里晚上的星星特别多、特别亮,在城里根本看不到”。虽然远离城区,但是学校的生活设施很齐备,李一硕并不觉得生活有什么不方便。每周四和周五,学校的班车每半小时一趟送学生们去最近的地铁站,大约20分钟的车程就可以到地铁。李一硕通常两个星期回家一次,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家。在学校的时间,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也填满了他的业余生活。
举家搬迁做“顺义人”
提到疏解,多数人想到的是简单的搬迁,认为一搬一迁即是疏解。对于高校来说,疏解涉及上千学生与教职工,还牵扯衣食住行、水电使用等一系列保障体系。如同巨大的齿轮,起承转合间环环相扣,也推动着高校疏解向前推进。
刘煦是城市学院顺义校区学生处处长,也是3岁孩子的妈妈。她家住西三环六里桥,从六里桥到顺义校区,80公里的路途,贯穿了北京。面对学校的功能疏解、新校区的搬迁使用,很多教师都面临着远距离教学的困难。学生入驻新校区,老师要如何做?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往往没有正常的下班时间,于是刘煦做了个勇敢的决定:今年8月,她带着丈夫和3岁的孩子撤离市区,举家搬往顺义租房住,做起了“顺义人”。
在新校区竣工之前,刘煦就对新校区充满了期待,她甚至花了两个多小时自己悄悄从家跑到工地来看看。今年8月,学校组织老师到新校区参观,动员教师来新校区工作。刘煦毫不犹豫报了名。刘煦说,新校区特别有大学的氛围,自己又是做学生工作的,特别理解学生对大学的渴望。所以,她毫不犹豫地来了,同时,还把老公、孩子、妈妈一起带到了顺义。刘煦搬家的决定几乎没有受到家里任何阻力,获得了一致的支持。她在杨镇租了套每月2000多元的房子,每天上班只要十几分钟。
跟刘煦一样选择的,还有另外4名老师,除了一人是单身外,其余都是拖家带口地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连校长刘林都忍不住说:“你们真是家中的女汉子,让老公跟着走。”
对于老师克服的困难,学校帮助老师们解决了孩子的入园问题,同时,每个月给老师补助1000元的租房补贴。
除了搬家,每天还有200到300名老师依靠班车通勤。学校一共有8趟班车连接起市区和校区。班车每天6:15发车,老师们需要5点多起床出门,出门时天还没亮,回来时已经7点多,天早已黑透。老师们为疏解做着实际贡献。
创新疏解优质教育辐射郊区
北京城市学院目前有在校生23000名,涉及硕士、本科、专科、中职专业120余个。此次前往顺义校区的主要是来自中关村校区的大一新生。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用四个“新”来评价北京城市学院疏解的特点,即:新模式,新机制,新体制,建立了搬迁与办学协同推进的高校疏解新方式。
此次的疏解,体现着功能疏解与资源整合相结合的特点。从2015年1月起,在中央关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战略的指导下,北京城市学院制定了疏解目标与阶段任务。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采用新机制、新模式,将位于顺义区杨镇职教园区的原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顺义一职、汽车职高共三所学校合并入北京城市学院,使本市高校疏解得以成功“破题”,创出一条高校疏解的新路子。
同时,疏解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顺义区原有两所中职校成为北京城市学院中专部,北京城市学院率先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包括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一体化贯通式教育模式。学校发展品质和对首都发展的贡献力在疏解中得到提升。北京城市学院入驻顺义还结束了北京市潮白河以东地区(288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六分之一)没有高校的历史,不仅使全市高校布局趋向均衡,而且将把杨镇建成北京东北部地区的教育中心。
据了解,市教委已决定将北京城市学院建设成本市东北部地区中小学师资培养基地,并支持学校建设30个左右科技实验室,面向顺义、平谷、密云三个郊区中小学开放,改变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状况。同时,北京城市学院已在与周边乡镇筹划,共建中小学生“学农”基地,便利本市城区中小学校。
张栋是物流管理专业大三的学生,他此前是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说起学校合并后的变化,最让他感慨的是,以前学校很大,但晚上在校园中几乎看不到同学。如今,校园里每晚都是路灯明亮,同学们在操场上打球锻炼,平时学习的氛围也很浓。
三所高校外迁学生6600人
按照深化教育改革、满足市民需求、促进均衡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北京市正在以实际努力推动首都教育功能疏解和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市教委委员李奕介绍,为了解决学校困难,北京城市学院通过市、区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和学校自筹,共计投入近1.5亿元对顺义校区基础设施、教学设施、生活设施进行了初步改造;市财政追加北京工商大学636万元,用于新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批复专项经费10291万元支持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万平米的学生宿舍和新食堂已竣工,体育馆等设施正加快建设,行管楼正在发改委办理核准。
按照北京市的疏解目标,今年6600名学生入驻新校区。2015年9月,北京城市学院在完成学校划转后,2015级新生和2014级部分老生共计5000余名入驻顺义校区;北京工商大学向良乡校区疏解530名本科生,实现本科新生全部疏解到新校区;9月新学期开学,北京建筑大学实现1003名本科生疏解至大兴校区,计划2015年底前,再将西城校区部分学生(不少于100名)疏解至大兴校区,完成2015年疏解目标。
随着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三所高校疏解工作加快,新旧校区的功能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在北京城市学院的顺义校区内,校区有足够的空间开展教育教学。一栋4层高的实训楼成为空乘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基地里,还有一架模拟飞机。飞机前舱为波音737-800型结构,后舱为空客A320结构,长为17米,宽5.64米,高2.77米,舱内共设44个座椅。而空乘专业的学生经过大一一年的理论学习,今年正好可以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对于城区的老校区,中关村校区将按照市政府要求改建为“聚人少、效益高”的研发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即不再承担任何教学功能,改建为公共服务性质园区,3D打印研究院、国家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亚洲文化设计中心等项目将陆续入驻,而且上述园区的孵化成果和研发成果将最终落户顺义,使位于中关村核心区这个研发园区与顺义杨镇区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即“中关村孵化+顺义落地”,从而在直接疏解2.5万师生的基础上,间接带动现有市区产业人口3万-5万人至顺义杨镇,从而打造一个首都主城区城市新兴服务业转移、人口疏解的示范工程。
■背景
教育功能外迁缓解首都压力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北京市的教育系统承担起了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推动教育事业合作发展的功能。
北京市要求,严格控制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大幅压缩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规模,推动部分教育功能有序迁出,加强教育人口调控。同时,统筹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调整,推动中心城区教育布局优化提升,提升市行政副中心教育配套保障水平。此外,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推动建立健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引导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加强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
为此,一系列合作项目正在启动。北京市近期与河北省教育厅签订《京冀教育协同发展对话与协作机制框架协议》,与石家庄市签署《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北京B唐山优质教育资源合作项目。2015年6月,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三校联合正式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通过师资共享、联合培养、智库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开展深度合作。同时,将成立“京津冀交通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环境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协同创新体系。2015年7月,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合作成立京津冀建筑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学科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智库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未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北京高校将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缓解首都压力,承担起高校的责任。
京华时报记者郭莹
北京工商大学等三所高校将迁郊区 年内疏解6600人 -
杭州19:15 26.11.2015 浙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