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构建“四维体系”推进研究生学风建设

26.11.2014  20:33

浙江师范大学根据教育部对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工作要求,努力构建“四维体系”,促进研究生“学有规划、学有规范、学有平台、学有动力”,扎实推进研究生学风建设,努力形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良好氛围。

一、学有规划,以专业化生涯教育促进研究生学有所成

学校以提升研究生就业软实力为目标,以多元化就业指导为途径,以创新课程体系为载体,实现职业教育内容的整合性,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体现教育手段的立体化。一是组建专业化师资团队。率先开设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将其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选拔多位具备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斯坦德教育首席培训师、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等资深专家组成导师团,不断提高课程的专业水准和教学质量。二是创设模块化课程体系。把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即课堂教育模块、职业能力测试模块和职业实践训练模块。通过专题讲座、就业实践、个人职业咨询等多种教学形式,突出课程的专业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三是构建全程化教育模式。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针对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分层次设计教学方案;在实践能力训练方面,连续多年举办研究生师范技能大赛、职场模拟面试大赛、师范技能流水线、就业模拟招聘会等活动,通过高水平、专业化技能培训和演练,以赛促学、以赛育能。

二、学有规范,以多元化学风体系引导研究生诚信自律

学校在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中注重“制约惩处,双管齐下”,引导研究生恪守为人之道,做好为学之道。一是转变学术道德培育模式。一方面,从对研究生培育为主转向对导师培育和对研究生培育并重。以师德建设促学风,连续举办三届“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评选,引导教师做科学道德的传承人和优良学风的弘扬者;另一方面,从被动教育转向自主修养与被动教育并重。构建学术自律教育体系,成立研究生道德自律委员会,开展“学术自律公约”活动。二是完善学术诚信评价机制。制定《浙江师范大学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方案》,出台《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围绕“遵守学术规范 坚守学术诚信”的主题,整合校内资源,稳步有序加强学风建设。着力完善研究生学业预警、课堂教学巡查、论文双盲评审等机制,健全研究生学风建设监控体系;对研究生学术诚信实行“专项考评制”,考试成绩纳入学籍管理系统;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存在学术失范行为的研究生从严处理,在评优评奖中一票否决。三是开展学风建设专项工作。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现状调研,形成《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风调研报告》,了解和掌握学校研究生学风整体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有效整改措施;组建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组成的科学道德教育专家宣讲团,以“名教授与研究生共话学术规范”为主题,为研究生上好入学教育第一课;以研究生班级、学科组、实验室为单位,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主题活动,创建“学术诚信研究生集体”;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在研究生骨干培训班开设学术道德规范课程;开设研究生学术规范专题网站,发布相关条例制度、活动报道、视频材料等,编撰《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读本》电子书供广大研究生在线学习,并开设互动专区,实现自主学习、实时交流,受益面达万余人次。

三、学有平台,以多样化研学形式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

学校积极搭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能力提升平台,实施“三个计划”,从增强“学习主动力、科研创新力、实践操作力”出发,全面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一是实施“实践成长助推计划”。构建见习、微格教学训练、实习、研习一体化的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优秀案例评选、与校内外或各地特级教师工作站合作开发、设立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实习档案库等多种方式,多途径开发教学案例库。整合校内实训中心、远程实习教室、资源库和中小学教材库,创建实践能力自助研习网络平台,构建系列化、多样化研训平台;优化整合校内外各类教学、实践基地资源,组建区域性教育硕士培养联盟、教育实习、研究基地等,满足学生个性化锻炼的需要。二是实施“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以“学术科研”和“专业技能”为核心,立足“科研提升训练”和“师范技能训练”,开展“本研互助”合作学习项目,创建科研竞赛、技能演练、学术研讨等多元化平台,推动“本硕博”多层次、跨学科、立体化联动培养;打造研究生主讲、名师点评的高品质“丽泽论坛”学术交流平台,以分享学科前沿知识、交流科学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迄今已举办8届,开设29个分论坛,150余场学术报告,受益者达8000余人次;连续8年举办研究生“创新·学术文化节”,激发研究生科研兴趣,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三是实施“国际视野培训计划”。建立学术交流专项基金,出台《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办法》,实施项目化管理,鼓励和支持研究生以学术交流项目组的形式,组团赴境内外联合培养、课题研修、学术访问及学术会议等,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类型与层次的多样化,拓宽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国际视野。近年学校百余名研究生赴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130余所学校或教育机构交流访学。

四、学有动力,以立体化育人格局培育研究生优良学风

学校注重发挥导师育人作用,不断完善研究生奖励机制和激励制度,努力构建“导师导学、榜样促学、制度督学”三位一体育人格局。一是发挥导师导学作用。结合导师遴选、考核管理、全员育人,重点通过教育培训、宣传讲解、责任落实等方式促进导师对自身首要责任的认识,通过主动服务、树立典型、表彰奖励等方式调动其积极性,全面落实导师“导德、导心、导学、导研”。二是持续开展榜样教育。连续6年开展“研究生榜样人物报告会”,作为研究生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先进典型成长成才经历鼓舞和感染研究生新生,助力研究生科学规划学业生涯;学校网站、校刊长期推出“学子风采”、“科研先锋”、“考博先进排行榜”专栏,以活动树榜样,以榜样激活力,以活力促能力,以能力助创新,引领广大研究生崇学向善,砥砺奋进。三是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学校通过设立学术创新专项基金,出台《研究生科研奖励办法》,《优秀学位论文培育与评选办法》,学生科技竞赛表彰奖励等举措,增强创新激励,提高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完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机制,促进研究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近三年,学校对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达2100余人次,奖励金额达百万余元;以国家奖学金评选为契机,完善评优评奖机制。通过扩大“三助”岗位覆盖面,提高岗位资助标准,严格考核制度等举措,确保研究生学有所依、学有所用、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