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四轮驱动”助推辅导员专业化成长
浙江大学围绕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积极探索辅导员渐进式成长规律,通过构建学习、讲课、实践和研究四大机制,助推辅导员专业化步入正轨。
构建学习机制,夯实辅导员理论基础。一是强化辅导员理论学习。邀请专家为辅导员做专项培训,选送辅导员参加专业机构培训、辅导员研修基地学习;举办辅导员论坛、辅导员午间沙龙等专题讨论;组织辅导员读书会等。二是促进辅导员学历再提升。鼓励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继续深造,为其提供在职攻读思政专业博士学位的机会。三是鼓励辅导员加强交流。组织辅导员工作室成员内部交流、工作室间相互交流、与兄弟院校定期交流;选派优秀辅导员赴国(境)外考察学习;鼓励辅导员赴延安培训学院学习交流,参加“育人强师”全员培训,采取现场教学、课堂讲授、互动交流等形式,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理论素养。
构建讲课机制,鼓励辅导员登上讲台。一是开通辅导员担任讲师或助教的“绿色通道”,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的专兼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单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可评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讲师等职务;支持辅导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兼课,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助教,让辅导员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积累教学经验。二是积极创建平台,延伸辅导员的“讲者”之路。通过开设学生各类综合素质培训、辅导员工作坊、辅导员课程超市、现代写作中心、各院系学生干部培训、理想信念教育微课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班级等讲课平台,为辅导员提供更多讲课机会。
构建实践机制,提升辅导员研究探索动力。一是围绕领导力教育、创业项目路演、演讲和辩论、团队组建、职业规划、礼仪形象提升等具体实践,积极开展实战指导,让辅导员将自身所学即时运用到日常教育管理中。激发辅导员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动力,为辅导员成为研究者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建立辅导员学术导师制度,通过学术导师与辅导员结对,引领和帮助辅导员的研究不断聚集和深入;鼓励辅导员自主设计课程,组织辅导员工作室成员共同打磨第二课堂系列课程,完成相关教案的编写,帮助辅导员尽快从助教成长为讲师。目前,已有60余位辅导员独立开课,累计开展面向学生的专题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场次400余场,直接受益学生近万人。
构建研究机制,畅通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道路。一是设立辅导员启航课题、德育中心研究课题、思政类课题、党建(团建)类课题、就业指导类课题、教育研究类课题等,开展辅导员优秀论文征集与评比,为辅导员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出台《浙江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双向流动实施办法(试行)》,从政策上鼓励思政人员和思政教师通过兼聘、转岗的方式进行双向流动。已有1名辅导员在学校文件政策的指引下,通过教学试讲、专家组推荐、人力资源委员会等学院、学校层面的人才引进流程成功转岗,正式成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实现了思政辅导员转岗思政教师的零突破。
浙江大学四大机制助推辅导员在国家级、省部级评比中崭露头角,1人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人获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培育。辅导员正逐步完成从“学习者”到“讲者”到“研究者”再到“学者”的转变,成为专家型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